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09章 朱元璋的頭像

  “除了舊錢之外,朕還發現了一種錢……”

  眼睛掃過諸位朝臣,朱允熥道:“王忠張輔,你們來說說吧。”

  對于朱允熥讓王忠這個太監開口,朝臣雖然有些側目,可也并沒有說什么。

  朱元璋雖然立了一個太監不能干政的牌子,可是這個規矩第一個打破的也是朱元璋,

  在洪武年間有許多太監就在朝廷理大人重大事務,太監能夠做監軍,能夠代表朝廷和烏斯藏,還有西戎各部進行茶馬貿易,

  也有太監作為使者,出使大明的藩國,所以太監此時沒有像“九千歲”那樣權傾朝野,可地位也沒有想象的那么低。

  王忠抬眼觀察了一下朱允熥的神情,又其實那形似勁裝的衣裳,心里已經有些明白了,

  便說道:“前些時日奴婢陪著皇爺出宮,在購買布匹的時候發現有人在使用私鑄的銅錢進行交易……”

  聽到這話,刑部尚書楊靖頓覺詫異,趕緊打斷了王忠的話說道:“陛下,陛下身負江山社稷,責任重大,怎可輕易出宮,這要是遇上什么事端可該如何是好……”

  禮部尚書任亨泰也道:“是啊陛下,陛下出宮乃是一件大事,就算不命欽天監占卜問時,也該由禮部安排妥當,陛下貿然出宮,身邊又無儀仗,何以彰顯陛下之威嚴……”

  朱允熥立即抬起手來打斷二人的諫言,理直氣壯的說道:“朕乃是天下之主,是天下百姓之君父,京城又是大明之京畿所在,善良百姓之聚集,

  怎么到了爾等口中,就成了豺狼之窩,毒蛇之洞?

  朕身為君父,看望百姓,了解民生的疾苦,才能更好的為百姓謀福,出臺的政令措施才能更切合民意,所以此事以后就不要說了!”

  督察院一位御史出列道:“陛下私自出宮與禮不和,而且陛下之安危,關系重大,我也是這么覺得二位部堂大人所言極是,陛下確實應該從善如流……”

  朱允熥盯著他,面色不善的說道:“私自出宮?難道朕出宮還要知會你,與你報備不成?

  這倒是奇怪了,難道你們督察院還管著朕的行事不成!那朕批閱奏章,處理軍國大事,是不是也要你贊同才行?!”

  “微臣不敢,請陛下恕罪!”

  這個御史一見朱允熥發怒,立刻沒有了方才的鎮靜,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連連請罪。

  關鍵是這個帽子太大了,即便是督察院再厲害,御史可以隨意彈劾別人,可總不能管著皇帝呀!

  而且朱允熥這話還真有點兒殺人誅心的意思!

  就差說阻撓他的人是圖謀不軌凌駕于皇權之上了!

  如果真是那樣,要么是不把皇帝放在眼中的權臣,要么是謀逆!

  所以他怎么敢認!

  練子寧身為督察院的都御史,也趕緊行禮請罪:“陛下,陳御史言語有失,不過他并沒有其他的意思,督察院乃陛下之耳目,唯陛下之命是從,請陛下明察……”

  練子寧必須把督察院給摘出來,否則讓陛下覺得這是督察院的意思,是督察院要限制陛下,那就糟了!

  他一個人過失,督察院可不替他背鍋!

  又轉身對那位御史道:“陳御史,你君前失儀,口不擇言,還不快向陛下請罪!”

  陳御史也不傻,趕緊跪到地上,“微臣失禮,請陛下責罰……”

  朱允熥此時沒有那么好說話,看都沒看他一人,吩咐道:“把他帶下去!繼續議事!”

  此時武英殿內的朝臣們,看了看幾乎要昏倒在地的炮灰,一個個不由得搖了搖頭。

  而在心里,也開始謹小慎微起來。

  看來出宮與否,這是陛下自己的事,他是不會容許別人插手的……

  那位陳御史既然被帶下去,肯定有后續的責罰,而這樣的責罰就是敲山震虎!

  朱允熥眼睛掃過群臣,他不管這個御史是為了出風頭,或是為著刷存在感,這樣不懂眼色的臣子,就絕不會受到重用!

  之前自己已經表達過不悅,已經說過此事不必再說,可他依然頭鐵的要露頭,這不是給自己機會槍打出頭鳥嗎。

  沒看別的朝臣都不再吭聲,就連幾位部堂都沒再說什么,他一個小小的御史,哪兒來的膽子!

  出風頭出得不好,可是會帶來禍端的!

  這位御史因為君前失儀,官職被降了三級,發到地方任職,從此之后十幾年都沒有機會踏入京城一步……

  當然這是后話。

  而朱允熥之所以這么較真,就是要告訴所有人,自己不是長于婦人之手,不是被困于深宮大內,

  小小的宮門,攔不住自己!

  誰要是干涉皇帝出宮體察民情,就要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

  皇帝,豈能受制于人!

  借著今日的這件事,剛好也為以后立一下規矩,自己再出宮的時候,就沒有人在自己耳邊喋喋不休了。

  王忠縮了縮脖子,咽了一口吐沫,遵照吩咐繼續說道:“而賣布的掌柜明明知道是私錢假幣,卻依然當做真錢收下,除此之外,所遇到的種狀況,也大致相同……”

  他就把當日出宮,以及如何買布,如何付給茶錢的大致情形數說了一遍。

  張輔接過來說道:“之后末將奉陛下之命,攜帶私鑄的價錢,在京城各處交易上百次,就是為了看看私鑄假錢在民間流通的如何,

  在這上百次交易當中,只有兩次被拒絕,四次因為交易數目比較大,所以私鑄的假錢按照八成折算,

  剩下的時候,則全被他們收入囊中,根本就沒有在意錢幣的真偽……”

  “根據末將觀察,即便是全部按照折價八成來算,私錢仍然至少有三四成的收益,可見民間私鑄假錢利益之高……”

  戶部郎中暴昭聽罷,感慨說道:“之前微臣也知道民間私鑄的錢流通甚廣,沒想到竟然如此……”

  頓了頓又道:“之前陛下命我熟悉戶部的事,按照微臣估算,現在百姓所使用的錢幣當中,應該至少有兩成是私鑄的錢……”

  暴昭所說的話并非危言聳聽,也沒有夸大其詞,而是大明銅錢真實的情形!

  因為朱元璋發行大明寶鈔,之前又禁止金銀交易,在原本的歷史中,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禁錢”,就連銅錢也不讓用了!

  而這樣的政令和措施,對于百姓來說根本難以執行,也不符合當時的情形。

  就在這個時候,私鑄假錢就乘機應運而生!

  雖然私鑄假錢薄一點,含銅量也少一些,但是它還是錢呀,還是能夠當成貨幣流通的,那它就有人要!

  例如農戶家里賣了糧食,可是對方沒有那么多官府鑄造的好錢給他,他也不需要用別的東西抵賬,

  這個時候店家給他假錢,而這假錢可以自由的支付,你說他要不要?

  當少部分人使用假錢的時候,那么假錢就沒有市場,不被人所接受,結果只能漸漸退出。

  可要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使用假幣的時候,那么假的也成真的了!

  兵部尚書茹瑺眉頭緊皺,不由得說道:“既然私鑄假錢如此泛濫,那確實需要加以整治……大明之前也鑄造過銅錢,為何還如此缺乏,導致不夠使用?”

  暴昭回答說道:“銅錢的使用乃是為了配合寶鈔,畢竟寶鈔面值太大,需要銅錢加以輔助,所以銅錢的數量本來就不算寬裕……”

  哪里是不寬裕,根本就是不夠!

  不過暴昭礙于朱允熥的臉面,沒有直說罷了。

  “宋元以來,銅錢大量外流,成為周邊國家重要的貨幣,西洋各國在向大明朝貢的時候,把大明的銅錢視為珍寶,

  所以帶走了大量銅錢,作為他們本國貨幣使用,這更加使得銅錢日漸短缺……

  在這次西洋各國前來大明朝賀的時候,他們也請求將大明的洪武通寶賜于他們,讓他們帶回國內使用……”

  明代鑄錢的規模,本來就遠遠小于前面幾代國家,再加上朝貢體制的盛行,導致明代的銅錢大量流出本市,成為別國的外幣。

  在與明朝的同一時間內,西方各國的開采技術比不上明朝的開采技術,而對于銅錢的需求,

  不僅僅是作為銅這種材料的需求大,更是因為各國鑄幣技術也非常不成熟,鑄造的貨幣幾乎都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大明的銅錢得以通行在西洋各國!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大明只要有足夠且良善的金融體系,就能夠控制西洋各國的命脈!

  但是很可惜,自己本國都不夠用!

  “百姓之業,錢貨為本,私鑄之所以泛濫,是因為在市銅價,八十一文的銅一斤,私鑄薄錢,一斤銅可以鑄造上百枚,

  如果再往里面加入大量的鉛、錫,甚至鑄造一百五十枚也可以……”

  “甚至有卑劣之人,把大明的銅錢收回去回爐重鑄,一枚銅錢的分量可以鑄造兩枚……在如此利益的誘惑之下,一些不法之徒才會鋌而走險,

  只不過他們所鑄造的錢幣質量實在太差,太過脆弱,只要用力掰扯就會破裂,甚至有的置之水上,都不會沉下去……”

  在這件事上議論了很久,朝臣們都覺得大明在銅錢上確實太少了,根本不足使用。

  在這件事上眾人都深有同感。

  所以大量鑄造銅錢,已經成了共識。

  朱允熥吩咐道:“既然諸位愛卿都覺得應當開鑄銅錢,那么照此辦理,戶部,你們要核對歷年之項,確定鑄造銅錢的數量,務必做到精準。

  工部,你們就負責開礦取銅,鑄造錢幣!”

  “是,臣等遵命!”

  工部尚書秦逵又問道:“陛下,如今大明銅場僅江西德興、鉛山二處,如果要大量鑄造,恐怕不夠使用,而之前宋時的銅礦,這些銅礦區內易采的富礦體已衰竭,

  即便是開采,也非常不便,耗費人力物力也大上很多,難以為繼。”

  “五金凡銅坑所在有之,今大明供用者,西自四川、貴州為最盛,東南間自海舶來,湖廣武昌、江西廣信皆饒銅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

  臣請采云南銅礦,自四川運至長江,沿長江水道可入京師,還有銅陵、江西德興等處銅場……”

  “準奏!”

  朱允熥看過銅礦分布圖,知道歷代銅礦生產的地理分布,則應以南方為主。

  唐代以前,北方雖然出現過像徐州、中條山這樣的大型銅礦,但南方的大型銅礦更多。

  宋代以后,隨著南方銅礦的進一步開發和隨之而來的礦業經濟的崛起,北方銅礦在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

  后來清代的銅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境內,其次為四川西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也有一定的產量。

  云南銅礦的極盛時代,大約是在雍正初到嘉慶中期,銅廠從起初的十七廠發展到乾隆三十七年的四十六廠。

  所以云南四川的銅礦,還是非常豐厚的。

  朱允熥又吩咐道:“從今以后,西洋各國來大明朝貢之時,不可憑貨物而得大明銅錢,他們若是想要,就拿銅礦銅錠來換,以此為定例!”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銅礦開采不易,尤其是埋藏的比較深,非淺表的銅礦,在這個凡事都要依靠人力的時代,難度可想而知。

  而西洋各國想要僅憑一些貨物,就拿走大明的銅錢,簡直癡心妄想!

  想要,就拿銅來換!

  朱允熥揮揮手,一旁李福端過來一個托盤,來到朝臣們跟前。

  “諸位愛卿,這是朕命人專門鑄造的銀幣,請諸位看看……”

  眾人看到托盤上的銀幣,不由得眼睛一亮!

  這銀幣通體發白,真是銀子的本色,從托盤當中拿出一枚放在手心里,立刻就感覺到沉甸甸的分量。

  該幣的外環有一圈直齒邊,每個小齒都平整光滑,背面圖案是兩株交叉的稻穗,中間有“1兩”的字樣。

  至于銀幣的正面的圖案,上方鑄有“宣武元年制”的字樣,寫明了錢幣的鑄造時間。

  中間為一個頭戴冕旒的皇帝半身像,圖像也非常清晰,

  眾人一個個詫異的看著朱允熥,因為銀幣上的圖像,正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