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七百零一章 打字機的設想

  行省制度雖然才剛剛提出,但內閣之中的大臣各個都不是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徒弟學生之類的。所以哪怕是不少在內閣外的大臣,接下來的時間里也都紛紛收到了消息。他們收到了消息,背后的那些大世家自然同樣也就知道了。如此一來,不少人就開始動起了心思。行省制度的出現,代表著官僚機構必定會繼續擴大。也就是說,可以在安排更多自己這邊的人,加入地方官僚體系。于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內閣大臣們不停的找自己的學生商量著,討論各種各樣的提案,想要加速行省制度的落實。而這段時間里面,李月辰也將這個話題帶到了課堂上,讓學生們討論。軍校里當然是不講這些的,但皇族的內部課程上,還是要讓他們充分了解的。現如今科舉也分文武兩科,文科就不多說了,武科自然就是考軍校。主要考試內容有體能和兵法這么兩樣。而皇族的教育是不分文武的,反而有點像之前世家子弟的培養方式。要求他們文武雙全,簡單的說就是上馬能砍人,下馬能提筆。這樣的培養方式也注定了皇族的課業壓力比普通人要大不少。但就算如此,因為李月辰特殊的教育方式,學生們倒是不會感覺到枯燥。課堂上,孩子們也對即將出現的行省制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李重潤最先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按照姑母如此說來,那該如何保證地方機構的穩定?”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足夠說明他如今的見識和想法了。這讓李月辰感到欣慰,不過她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輕輕揚了揚下巴:“說說你的想法。”“侄兒看來,不如在各省市單獨建立一套監察機構,由御史臺負責管理。主要負責監督地方官員的貪腐以及紀律等問題……”說到這里,他還突發奇想:“嗯,不如就叫監察寺好了。”李月辰忍不住笑出了聲:“嗯,名字先不說,想法倒是不錯!”第一個提出想法的得到了夸獎,自然就不怕后續沒有人。果不其然,隨后其他孩子也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想法。雖然有些想法聽起來就特別天真,比如李隆業居然說想要將電報鋪滿全國,提升消息傳遞效率。只可惜這種事情就算能做到,恐怕也一百年之后了,如今根本不可能。但不管怎么說,每個人都愿意提出想法和問題,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結束了一天的課程,李月辰回到了公主府。剛剛進入正廳,就看到幾個太監正圍著一個大木頭箱子轉悠。“這又是何物?”李月辰皺起了眉頭,“有人來送禮?”“回殿下,是工程院送來的。”李月辰點點頭:“哦,打開看看吧。”幾個太監答應一聲,打算打開箱子。然而這箱子邊緣是用釘子釘死的,一名太監看了看,轉身就打算出去找工具。感覺有些麻煩的李月辰擺了擺手,抓住木板邊緣。也沒見怎么用力,只是胳膊往上一提,被釘著的木板直接就被打開了。箱子里放著的是一臺嶄新的留聲機,拿出來一看,做工極其華麗。雖然不像給皇帝的那一臺那樣凋龍畫鳳,但依然做了極其漂亮的鏤空凋刻。另外還放著幾個全新的唱片,應該是這段時間讓人錄制出來的。李月辰讓那幾個太監去將其擺放好,等一會兒上官婉兒她們下班回來了一同聽一聽。隨后拿著幾個唱片看了起來。這些唱片都細心的用紙包好了,上面還寫著字。這字體法水平是有,但不多。分別記錄了哪一個唱片是誰錄的,主要使用的是什么樂器等等……總體而言,記錄的還是比較詳細的。……黃昏時分,上官婉兒她們也下班回來了,李月辰馬上招呼她們過來聽音樂。上好發條之后,李月辰拿出一張太常寺那邊的唱片,輕輕放了上去。隨著唱針在碟片上跳動,喇叭里面也傳出了清晰的音樂聲。唯一可惜的就是這個時代的留聲機錄人聲的話,出來的聲音太小,無法和樂器達到融合的效果。不過這就是后代們需要去考慮的事情了,不需要她繼續操心了。宣城公主笑道:“每次聽著,都感覺此物屬實神奇,真不知辰兒是如何想到的。”“她自幼便有諸多奇思妙想,我都習慣了。”義陽公主笑呵呵的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都說了,我是女媧娘娘坐下童子轉世……”李月辰又開始信口胡謅。她的這一套說辭,倒是真有不少人相信。當然大多數人還是更相信她是戰神下凡的傳言。一邊聊一邊聽音樂喝茶,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相當高端的享受了。不一會兒,到了吃晚飯的時間,香噴噴的飯菜也被送了過來。如今公主府里吃飯,都是在同一張桌子上了,已經有了不少未來的感覺。一邊吃一邊聊一些事情,每天都其樂融融的。裴清婉正在匯報著生意方面的問題:“最近那鋼筆仍然不被外界接受,反而是六部里的吏員有不少人來買……”鋼筆的出現,原本以為會掀起一場書寫革命。然而事實正好相反,很多人都認為,這東西屬于歪門邪道,仍然堅持用毛筆書寫。但它方便又是事實,尤其是在六部里打工的小吏們,在這個沒有打字機的年代,這些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手寫大量的文件。相比于毛筆來說,這種鋼筆書寫更加方便。本身他們都有書法底子,稍微練習一下,不敢說能寫的多好,但至少不差。而且硬筆的書寫方式也注定了不需要懸空手腕,可以讓胳膊不是那么累。于是自然就開始在這個圈子里流傳開來了。至于說兵部,如今更是全面鋼筆化了,就連姚元崇這些并非軍隊出身的人,現在也都是使用鋼筆了。毛筆反而成為了一種閑暇時的愛好,當然了,跟朋友寫信之類的時候仍然還是使用毛筆的。“無礙,反正便捷之物,遲早會流傳開來。”在李月辰看來,沒有必要去強制性的推行鋼筆。使用毛筆也沒什么不好的,喜歡就用唄。毛筆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環,喜歡傳統并不是壞事。反而還應該保留下來,日后若是有機會,還應該時常舉行書法大賽之類的活動,讓傳統的技藝得以延續。不過說到這個,倒是讓李月辰想到了一個問題。若是能夠發明一臺打字機,是不是能夠讓國家的行政效率進一步提升?李月辰因為曾經的一些經歷,對漢字有了很大的興趣,從而還去學習了硬筆書法。其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中,工業革命引發了機械時代的到來。而在機械時代,漢字好幾次都險些被廢除。其中一次,就是打字機的出現。當時西方為了增加信息輸入效率,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打字機。從而迅速向全世界傳播,尤其是在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度,簡直殺瘋了。法語,意大利語,俄語甚至是希伯來語都能做到完美輸入。有人甚至使用將韓文的諺文切割的方式,發明了韓文鍵盤。說起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韓語的諺文雖然長得如同象形文字,但實際上是一種表音文字。類似于日文里的假名一樣。所以只要將二十四個字母排列好,輔以切換鍵,就能做到流暢輸入。可是就在打字機風靡世界的時候,卻在使用表意文字的這塊土地上犯了難。理由也很簡單,漢字的數量實在是太他媽多了!關鍵是跟英文字母也沒辦法兼容,qwer鍵盤之所以能風靡世界,就是因為它能完美的代替手寫輸入。它可以像手寫一樣,所見即所得,按下的是什么,打出來就是什么。而且能組成所有單詞的二十六個字母,都能放在觸手可及的位置上。看似是常識的這兩點,對于機械時代的漢字打字機來說,都是個幾乎不可能做到的挑戰。龐大的漢量,如果要將它全部平鋪在鍵盤上,顯然是個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發明打字機的同時,還要發明一種文字檢索方式。但要做到文字檢索,就不可能如同因為那樣所見即所得,會形成沖突,兩者不可兼得。而這個矛盾,直到信息時代,也沒能完全解決。對機械時代的人而言,這種語言差異帶來的困難,幾乎讓漢字打印機成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漢字和打印機的這種不兼容,似乎也在寓示著傳統與技術的不匹配。所以當時出現了不少歧視言論,別說老外了,就連當時很多自己人都覺得漢字是個“累贅”,希望將漢字廢除,從而轉向拉丁字母。不過好在任何時代都不缺乏有志之士,雖然打遍全世界的幾個打字機公司放棄了,但還有不少國人在堅持研發屬于自己的打字機。第一批的漢字打字機設計者沿用了英文打字機的思路,將設計重點放在了最符合人類直覺的所見即所得方面。他們的做法也很簡單,漢字雖然數量上萬,但常用字也就那么幾千個。只要字塊做小點,打字機做大點,還是能夠將其平鋪出來的。順著這個思路,第一臺漢字打字機,也就是舒式打字機出現了。不過,與其說它是個打字機,不如說是個活字印刷的進階體。打字變成了找字,幾千個常用字加上一些生僻字平鋪在一塊巨大的板子上。手持一個坐標移動的帶放大鏡功能的手柄,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臺漢字打字機。常用的字在中間排列,然后配上一張字表,就可以流暢使用了。甚至這臺機器在世博會上亮過相。但……用是能用,也的確做到了打字的功能。可是卻有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慢!輸入速度過慢,甚至會讓它本身的存在都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打字機的出現就是為了代替手寫,提高輸入效率。但如果打字速度還不如手寫速度快,那打字機出現的意義又在哪里呢?不過好在那個時候有個作家出現了,那就是林語堂先生。他一直都想搞一個體積小,輸入速度快的打字機。但礙于沒錢,所以只能瘋狂的寫書,將賺來的稿費都投入在打字機的研發上。于是在三十一年之后,林先生成功研究出了被他命名為“明快”的漢字打字機。雖然礙于種種原因,這臺機器最終未能實現量產,但他曾經在漂亮國為這臺機器申請過專利。而當年李月辰在漂亮國參加山地自行車懸崖速降挑戰的時候,有幸看到過這份資料。這臺機器的結構看似簡單,有一個大滾筒。大滾筒周圍是六個中滾筒,每個中滾筒周圍還有六個小滾筒。每個小滾筒有八個面,每一面有二十八個字模。這樣算下來,總共有8064個字符。可以完成常用的中文,英文,數字甚至是標點符號的輸入。而這臺機器最厲害的地方就在于,林先生自創了上下型檢字法。也就是說,你只要知道一個字的左上和右下的結構,就能夠將其打出來。打個比方,要打一個“俗”字。首先在鍵盤上按下單人旁的按鍵,機器背后的滾輪轉動,定位到所有單人旁的滾輪上。然后再按下“口”鍵,小滾輪繼續轉動。最后定位到帶有這兩個部首的候選字上,比如:信,倍,佑,估,售……等等然后在鍵盤上按下跟想要的候選字對應的數字,這個字就打出來了。這簡直就和電子計算機最初的輸入法邏輯如出一轍。甚至說,這已經是一種輸入法了。有點像是當年李月辰小學時候見過的那種智能abc輸入法。最關鍵的是,這臺打字機的體積和英文打字機是差不多的。而且適應了之后,一分鐘打出六十個字不是問題。并且這還是純機械機構,哪怕在這個時代,有工程院那幫手工大老的幫助,應該是能夠制作出來的!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