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三八 沒有鋼筋?照做混凝土!

  “皮薩羅是有后援的,而且他的成功更多是源于運氣和對手愚蠢,明王朝可沒那么傻的。”

  文德嗣同學很不識時務的插上一句,不過龐雨并不在意:

  “是啊,但我們的能力也不是那個皮薩羅所能比啊,他出生于十五世紀,對付的印加帝國大概相當于原始社會末期。而我們呢?我們擁有網絡時代的思考模式和技術,僅僅想要在一個封建社會的國家生存下去,很難嗎?”

  好說歹說,總算把大家的情緒安撫下來。人群漸漸散去,屋子里最后只剩下少部分人,包括了全體軍事組成員,以及李明遠,龐雨,凌寧……等一批思慮比較成熟的人。

  他們都知道——演講雖然可以安定人心,卻不能真正解決麻煩。需要召開一次會議來討論如何應對很可能發生的戰爭。

  一次真正的軍事會議。

  “我的錯誤,我不該這么著急把錄像播放給所有人看,反而擾亂了人心。”

  唐健首先自我檢討了一番,不過解席并不這么認為。

  “我們是一整個集體,互相隱瞞沒有任何益處。如果現在不告訴他們對手的強大,將來被他們自己發現這一點,反而影響自己人的團結,那后果只會更糟。”

  “作為一個團隊,我們不應該害怕外敵的強大,外部壓力越大,我們內部人員就越應該緊密合作,彼此坦誠是最起碼的要求。”

  老解不愧是研究過卡耐基成功學的職業經理,說起理論來一套套的,相比之下,凌寧就要實際許多:

  “既然決心留下,那就準備打吧,能戰方可言和,不打上一場無論明朝還是我們自身都不會安心的……”

  大家重新看了一遍帶回來的錄像,以及四臺高精度數碼相機拍回來的大量照片,那些明軍絕對不會想到有人能從幾百米以外清晰拍攝到他們的眼睫毛,所有畫面都極其真實的反映了明朝軍隊的實況。

  來到這個時代之后,大家已經比較能接受歷史真實明軍的形象了——當然不象電視劇里那么盔明甲亮,事實上他們所見到的臨高明軍連制服都不太齊全,就是用一塊圍在脖子扎成三角形的領巾,加上一頂氈帽,這就構成了統一的明朝軍隊形象。

  從倉庫里他們曾經搜撿出一些明軍的制式軍服和裝備,不少人都穿上以后去拍照。很多原本挺漂亮精神的小伙子,穿上明軍制服以后拍出來的感覺那叫一個慘,就倆字——猥瑣。

  不過這次北緯拍到了一次大校閱的實況,似乎是新年校閱,好幾千明朝的正規軍整齊劃一的站在校場上,那個氣勢還是很有壓迫力的。特別是當他們整齊劃一的揮舞著雪亮鋼刀時,所有人脖子后面都感到一陣發涼。

  還好接下來明軍進行的火器演練起到了活絡氣氛的作用,明朝軍隊真得很重視火器,就連海南島這么偏遠的地方居然也有裝備。不過那些明軍鄭重其事搬出來的三眼火銃實在讓人忍不住發笑——就是三根鐵管捆在一起,后面加一個很長的木頭把手,點燃導火索后從鐵管里面噴射出幾個火珠子,感覺跟春節煙花沒啥兩樣。

  倒是另一種鳥銃還有點意思,有彎曲的木頭槍柄,形象和傳統步槍頗為相似了。不過裝備數量很少,而且也只能發射一次。不少明軍居然還練習是把刺刀插入槍管,然后用這槍進行刺殺。

  從訓練畫面上看,明軍還是有戰斗力的,接下來就是一番雜七雜八的討論,大家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商討了應對進攻的各種可能性。各種各樣的方案被提了出來,從游擊戰術到騷擾作戰,甚至有人提議在捍馬上裝滿zha藥,沖到瓊州城里去直接炸了官衙,以此來拖延敵人進軍的時間……

  沒人嘲笑他,因為提出這條建議的小伙子同時表示由他自己來開車,大家只好告訴他這個集體暫時還不需要肉彈,穿越眾也不會學哈馬斯。

  由于太多的計劃被提出,軍事組首腦唐健都感到無所適從了,最后他只好直接點了幾個人的名字:

  “老解,龐雨,凌寧,北緯,還有您——老李教授。你們幾個組織一個參謀組吧,由參謀組來負責制定對敵計劃。”

  “我?參謀?”

  龐雨和李教授等人都愣住了,他們從一開始就聲明過了:從沒參過軍啊。

  “沒錯,作戰參謀。沒當過兵不要緊,關鍵是你們頭腦清晰,條理性強。而且都很熟悉明朝歷史,是我們中間最了解敵軍情況的。我們的發展路線也主要根據你們的建議來制定,知己知彼,判斷力優秀,這就足夠了。對軍事問題有不了解的地方,北緯和老解會幫助你們。”

  “好吧……”

  被點到名字的人接受了這項任務,這不僅僅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重大責任。整個團體的安危,都將由他們幾個人來承擔。

  沒被點到名的人也決不是輕松愉快,唐健明確表示從今往后軍事組將大幅度加強訓練強度,而所有的物資生產部門也都被要求盡量增加產能。

  此后十幾天,大家仍然按照年前制定下的建設計劃繼續搞生產建設。只是工程組的工作重心從廠房建設轉移到為新基地修建防護設施上。在此期間結構師陳俊同學開始做某種嘗試——他讓人砍了大批毛竹,剖成竹筋,在建筑碉堡和圍墻的時候編入水泥中,其位置恰好是理應配置鋼筋的區域。

  “怎么,你真打算搞竹筋混凝土啊?這東西能成功么?”

  明朝的建筑技術完全沿襲宋代,除了大量用磚石材料外,在關鍵性的木作技術上與北宋時期幾乎沒啥變化,成書于宋朝的營造法式直到明末依然是所有建筑工匠的標準。工匠們用“材”作為基本單位來計算所有部件尺寸,而這種古老而繁雜的方式讓龐雨等人完全無法適應。

  所以他們在建造房屋時理所當然的使用了現代技術,以磚石墻作為主要承重體。但在梁板的選材上遇到很大麻煩——沒有鋼筋,就沒有現代建筑中最基本的材料:混凝土。無論樓板還是梁柱都無法制作,目前只能用木板木料代替。

  “優質竹材的抗拉強度其實是非常高的,介乎于一二級鋼筋之間,用技術手段處理后完全可以取代鋼筋。1916年前后,因為一次大戰導致鋼材緊缺,在廣州的中國建筑師就用竹筋混凝土建造了很多房屋,一直用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后才被陸續拆除。”

  雖然以前從來沒搞過,但陳俊來到海南島后不久就提出過使用竹筋混凝土建造房屋的構想,這些天來他好像一直在為此作技術準備。和鋼筋相比,竹筋混凝土當然有很多缺點——不防火,容易被蛀咬腐蝕,受溫度影響大……等等。但在沒有鋼筋的條件下,它仍然是最好的替代品。

  目前還是試驗性階段,陳俊只是搞了幾處簡易設施。最主要就是造了一座竹筋混凝土的碉堡。在防護墻外面覆蓋厚厚泥土層避火,竹材在使用前用濃石灰水浸泡以避免腐蝕和蛀咬,海南島本身的炎熱氣候使得混凝土構件不會結冰,沒有熱脹冷縮現象來影響構件壽命。

  另外還用竹筋做骨架造了一批預制梁和預制樓板,如果強度試驗能通過的話,他們就能造樓房了。

  工程組的勞動力數量在春節結束后有了一次奇跡性的增長——那四個被放回家去過年的勞工全都回來了,這倒并不讓人吃驚——盡管阿德曾表示說可能會有一兩個人一去不還。

  而讓大家真正吃驚的是——那四個人不但自己回來,還另外帶來了大批人口,足足有六十多!當這些人聚集到綠區大院門口的時候,穿越者們差點以為又是遭到襲擊。

  查問下來,除了那四個人的親戚朋友外,還有其他許多勞工都帶口信把家人給招來了,比方說老滑頭張廬山的全家十二口都在其中,整個一副賣命到底的架勢。

  如何安排這些人頗讓穿越眾傷了一番腦筋。作為主動投靠的本地人榜樣,肯定是要被善待的,其中的青壯年勞力也正好是工程組所需。不過六十來號人中有四十多是老弱婦孺,這該如何安排?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