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四九 戰前準備(上):俺們沒有王八氣

  “人間五十年,與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看世事,夢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

  這首“敦盛”在它被創作出來的時代并不出名,然而在若干年后卻突然由于一個男人在發跡和臨死前的兩次吟唱而轟傳天下,直到幾百年之后依然為無數人所銘記。

  不過當龐雨說出“桶狹間”這個名詞的時候,他腦子里最先掠過的卻并非那位鼎鼎大名的日本戰國第一梟雄織田信長,而是作為信長墊腳石出名的那位超級倒霉蛋——“東海道第一武將”,今川治部大輔義元殿下。

  當今川義元雄心勃勃率領四萬大軍上洛的時候,他肯定沒想到自己會碰上一個天生主角模板外加開足了金手指的對手。同樣,如今瓊州府里那些磨刀霍霍準備剿匪的明朝將兵們肯定也不會料到,他們將會遇上一群來自近四百年后,被超時代思想和技術武裝起來的敵人。

  ——所以龐雨才刻意選用了“桶狹間”這個作戰代號,以紀念那群即將在不幸程度上更超過今川義元先生的倒霉明軍。

  當然,龐雨從來不認為他們這群人的運氣能跟人家織田信長相比——先喝個爛醉,唱上半夜小曲之后僅僅帶著六名騎兵出發,出城以后手下雜兵不過兩百,直到最后所有兵力集結完成后也才兩千多人。然而卻在一場暴風雨的幫助下,在與兩萬敵軍的混戰中砍下了敵軍主帥的腦袋,之后一路順風走上戰國霸主之路。

  這是何等的王霸之氣啊!毫無疑問的天生主角。而他們這群人就絕對不敢做這種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孤注一擲之舉,為了同樣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穿越者們盡了一切努力,把各方面的準備工作都做到最最細致。

  首先是通信,在戰術會議之后的一大清早,電子通信專家張安江老師就帶著許多電子設備出城了,唐健親自率領五名軍事組成員護送。他們的目標是澄邁縣附近,靠近海邊的一處偏僻小山嶺。

  張老師在地圖上選中了這個位置。如果在那兒建立一座中繼臺站的話,穿越眾手中的對講機通話距離將大大延伸,基本可以滿足從臨高到瓊州全程自由通話,包括附近海域上的通信。這一點非常重要。戰爭首先拼的就是通信,只要通信暢通,他們就獲得了絕對的戰場信息權。

  建設臨時中繼臺的備選區域是很大一塊,唐健等人仔細從中挑選了一處海拔足夠高,并且人跡罕至的地方建立基站。帶去的蓄電池可以支持基站連續工作一星期。大家事先約定好:在沒有開戰的時候,基站每隔一小時開啟三分鐘。如果有特殊需要,或者戰斗打響之后才連續開啟,這樣蓄電池就可以多堅持很長時間。

  干糧和飲水是動用了現代包裝的旅行食品儲備,足可供半個月之用,以后還可以再次補充。

  在安排好一切后唐健帶著三名隊員返回,留下包括魏艾文在內的兩名軍事組成員保護張老師。基站經過了精心的偽裝,唯一暴露在外面的天線緊靠著一棵大樹設置,如果不是特別靠近的話,應該不會被人發現。

  在臨走之前唐健特別叮囑那兩小伙子——萬一發生意外。什么東西都可以放棄,卻一定要保護好張老師的安全。如果被樵夫或獵戶等本地人士無意中發現,能控制就盡量控制起來,要是控制不了……

  后面的話唐健沒明說,但已經接受過“特訓”的魏艾文很堅決點了點頭:

  “我知道該怎么做。”

  通信問題解決以后,接下來就是要往瓊州府再派偵察兵。打伏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搞不清楚對方什么時候出兵,這邊的埋伏圈就根本無從設起。根據逃回來的程府仆役報告,先前設在瓊州府城的那個私鹽窩點已經被查抄了——明朝官員們可不會放過任何一點能撈錢的機會。

  所以戰術偵察行動還是只能依靠自己人來干了,北緯原打算親自再跑一趟的。不過地質勘探組的同志們自告奮勇接過了這項任務。按照他們的說法——野外生存這一塊是他們的強項,這段時間四處探礦,也已經適應了當地環境,用來遠距離監視明軍動向。完全可以勝任。

  作為穿越者中軍事技能最為全面的一把手,北緯這次要承擔的任務最多最重,也確實無法長期在外偵察。于是偵察工作就被轉交給了勘探組,在地圖上劃出幾個關鍵性區域,每處留一個勘探隊員,隨時監控臨高附近各條道路上的情況。

  而其中最危險。被安排到瓊州府的那處觀察點,直接監視明軍營寨的光榮任務,則被交給了舒中同志。這位兄弟前段時間跟花腳寨中的黎人走得很近,如今已經可以操著一口半生不熟的黎族土話罵人了,還能唱上幾句本地山歌。將近半年的野外活動,讓他的皮膚跟當地人也沒啥兩樣,再給他弄上一身黎族服飾……短期內冒充一下黎族同胞倒也不必擔心會穿幫。

  當舒中把望遠鏡,對講機和數碼相機等間諜工具都藏在背簍夾層里,外面用半筐藥材和野味打掩護,小腿上綁著五四手槍,穿著一身黎族裝束信心十足的出現在大家面前時,這邊大伙兒看著他的形象,感覺怎么看怎么象那七八十年代傳奇故事中的臺灣特務……

  至于對明朝水軍的監視,則只能交給黃曉東船長負責了——軍事會議結束后沒幾天,黃曉東就開著瓊海207出發去海口。他將在那里直接用船上雷達監測明軍水寨情況,順便把舒中這位王牌大賤諜送往潛伏地區,以及隨時準備在發生意外時接應他逃跑。

  龐雨曾擔心說這樣二十四小時開啟雷達,會過于消耗電力,燃油以及機器壽命,但黃曉東卻很愉快的告訴他完全不用擔心。

  “我只需要遠遠用雷達掃描一次明軍水寨,記住那些大船的熒屏特征就夠了,以后每隔幾個小時開一次機器,看一看那些大船還在不在就行,誰耐煩整天盯著他們看。”

  聽起來是個不錯的想法,于是瓊海號就這樣出發了。在臨出發前機械組的同志們和老鄭等人互相配合,對瓊海號進行了一點小小改裝——他們用鋼筋和鋼板加固了瓊海207的船頭部位,這樣在碰撞時不至于損壞船體。

  瓊海號的船頭本來就呈銳角形,如今外面又給覆蓋了一層厚鋼板,還給浪花打的賊亮,簡直就成了專用的沖角兇器。為了測試它的效果,改裝人員特地從當地漁家手中買來幾只報廢的舊漁船,讓瓊海號進行了幾次沖撞測試,也讓黃曉東體驗一下“手感”。

  “這里沒有海事警察,也不會有人找你索賠。只要碰上攔路的,別管對面是漁船還是什么,該撞就撞,千萬別手軟!”

  老解很沒良心的這樣教育著十八歲的年輕船長,他也擔心啊——瓊海號這次出動,船上人員還不足十人,攜帶武器也很少,萬一被明朝水軍來個跳幫大作戰,摸上了船,那可就慘了。

  該外派的都打發出去了,接下來就是內部調整。外部的偵察工作固然重要,而內部全體人員戰斗力的提高則更是決定性因素。其中最關鍵的,當然就是武器的配備。

  他們的火槍數量并不足以做到人手一支。盡管王若彬做了最大努力,把船上所有能拿來當作火槍發射管的金屬管材都給利用上了,到最后也才湊出了七十支不到的槍械。為此需要配備的子彈則已經是五花八門,從標準銅殼步槍彈到紙筒包裹的黑火藥加碎鐵粒霰彈都有,讓徐慧工程師天天咒罵——他是負責彈藥部分的。

  就算這樣火力也還嫌單薄,從黑槍販子那邊似乎已經榨不出更多油水了。不過,諸如文德嗣,林深河等一批經驗豐富的玩主卻另找到了替代品……

  在攻下臨高縣城以及頂住了后來那次突然襲擊后,穿越者們理所當然的繳獲了不少武器。這些明朝武器在現代人看來似乎沒什么大用,鐵刀和長矛的金屬材質都太過于低劣,全扔到黃建成那邊當廢鐵處理了。

  不過同時被繳獲的那十來張反曲弓倒還有點意思,弓背是典型的中國式復合弓,用柘木,牛角等多層材料粘貼而成,弓弦則是動物肌腱,顯然經過特殊處理,強韌程度極高。(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