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章 賑災之策

  王穆帶來了平山郡內大小糧商的庫存表,合計糧食五萬七千石。

  雖然沒有,但其中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全力配合朝廷賑災,一眾糧商甚至湊了一萬兩銀子捐出來協助朝廷賑災。

  原本想趁著雪災撈上一筆,沒想到最終反而賠了不少錢。

  人均捐銀一千兩,對于這些糧商也不能算是小數目。

  可在糧商的眼里是買命錢啊,楊清源將陳丙擒拿的動作實在是嚇到一眾糧商,再加上王穆情報的神助攻。

  一個心狠手辣、下手果決、簡在帝心的官僚形象就這么油然而生。

  連安世耿這種京城之中根基深厚的人都栽在了楊太守的手里,他們這些小蝦米,還不趕緊想辦法自救?

  這一萬兩的捐款所含的便是糧商們滿滿的求生欲。

  有捐款,楊清源自然也不會推辭,收下了這一萬兩銀子,雖然現在買不到糧食,但是銀兩還有別的作用。

  次日,平山郡便貼出了告示,自即日平山郡內所有百姓限額購糧。

  現在朝廷的運糧遲遲未到,楊清源手頭雖然有近十萬石糧食,但是這個糧食的數量對比平山郡的人口就顯得不夠多了。

  平山郡下轄八縣,在冊人口三百四十七萬人有余,算上未登記的黑戶,少說也得有個三百七八十萬。

  即便是每人每天只吃半斤米,一天也要消耗近三萬石的糧食。

  故而楊清源在收繳所以糧商手中的私糧之后,第一時間選擇了限購。

  總體缺糧怎么辦?

  計劃經濟、宏觀調控。

  所有登記在冊的百姓,憑借戶籍買糧,每人十日限購糧食八斤,同一戶可以派人一起購買。

  楊清源在平山郡設置了售糧點四個,城外設置了售糧點八個。

  如此一來,糧食的消耗速度便在楊清源的眼中可以量化。

  與此同時,楊清源派人向目前最缺糧的靈壽、石邑二縣各運輸糧食二千石。

  目前因為大部分百姓手中都還有些存糧,所以沒有爆發糧食危機。

  但根據趙建豐的說法,每日前來粥棚領取米湯的人一直在增長。

  昨日只有九萬余人,今日已經接近十一萬,而登記的災民僅僅七萬,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缺糧的人越來越多了。

  為了防止一般百姓混入災民,官府特地將米湯熬得稀薄無味,但凡家里有口吃食的,都不會想要喝這個米湯。

  不僅是吃,住現在也是一個大問題。

  七萬災民,只能在簡陋的窩棚之中抱團取暖,每日都有人凍死。

  楊清源從城防軍中調來帳篷三百頂,面對七萬災民也只是杯水車薪。

  在思慮片刻之后,楊清源找來了郡丞趙建豐。

  “趙郡丞,你去想辦法找幾個會搭木屋的工匠來!”

  趙建豐有些不明所以,“木屋?!木匠?大人的意思是?”

  “如此下去,就算有足夠的糧食,災民也會凍死,必須要有房屋御寒,新建房不但花費巨大,而且速度極慢,搭木屋是最快,最經濟的!你趕緊去張貼告示,百兩白銀,懸賞擅長木屋搭建的工匠。”

  “大人,可衙內已經抽不出搭建木屋的人手。”

  “那些災民就是人手,以工代賑。凡壯年之人,經府衙登記后,可參與木屋建造,飽食米粥,一日得錢十文。”

  楊清源已經在考慮災后安置災民之事了,建造房屋,發放工錢,都是災后重建的準備工作。

  等到朝廷的賑災糧運到,渡過缺糧難關之后,老人婦孺,楊清源也會想辦法安排工作。

  老有所依、壯有所用、幼有所養,則天下承平矣。

  “大人我這就去辦!”趙建豐也懂了楊清源的意思。

  不僅僅要讓災民有東西吃有房住,還得讓他們有事情干。

  趙建豐在理解之后,立刻去張貼告示,同時還沿街鳴鑼。

  重賞之下,必有所得。

  很快,就有三人前來應征。

  楊清源沒有選,直接就讓三人第二天日各帶一隊災民進行房屋建設,擇優錄取。

  實踐出真知。

  楊清源的計劃帶著以工代賑的性質,但是對老幼婦孺并不友好。

  不過現在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活下去,而楊清源的做法是目前效益最高的。

  三天時間,平山郡外已經建起了木屋三百間。

  這些木屋建構簡單,建造快速,而且能保溫御寒,這是其中一個匠人在跟隨商隊行商之時,從漠北之地學來的手藝。

  大概再過五天就能搭建完所有的木屋。

  然后楊清源又將目光投向了糧食,現在是隆冬時節,想要種肯定是不現實的,野獸減少了活動,那么最容易獲得糧食的就只剩下河了。

  平山郡城外有河,算是黃河支流的支流。

  雖然河面結冰,但是下方還是有魚活動的,而且經過一年的成長,此刻的冬魚,那叫一個肥美,若是用來熬魚湯,那便再合適不過了,既能緩解缺糧的窘境,又能補充營養。

  于是,楊清源找到幾個在黃河補過魚的老漁夫,讓他們來當魚把頭,進行捕魚。

  同時,災民之中的婦女也有了工作,殺魚,剔骨,熬湯,這都是婦女能做的,災民伙食也在肉眼可見的改善。

  此外楊清源花費三千兩從郡城內收購了大量的棉絮,讓一群有經驗的女工帶領災民之中的婦女開始制作棉衣、棉被。

  若是雪災結束后,說不定還能培養一批熟練的女工出來,在這里開個棉衣、棉被工坊。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直到郡城的一封公文的到達。

  “什么?!京城運來的糧食被搶了!!?誰這么大膽子,賑災糧都敢搶?!”

  趙建豐將手中的公文遞給了楊清源,在收到鄴城回復的第一時間,趙建豐就通知了在城外組織賑災的楊清源。

  根據公文所寫,京城運來的糧食走水路繞道冀州景縣,自景縣上岸之后轉運至冀州各郡。

  而運往平山郡的糧食在真定縣境內被當地一伙以田虎為首的悍匪所劫。

  負責押送糧草的冀州備操軍在被偷襲的情況下全軍覆沒,轉運的第一批十五萬石糧食,俱被劫走。

  冀州長史李尋歡在得知此事之后,第一時間便發文給楊清源。

  此時的冀州備操軍不是在運糧,就是隨天策軍主力駐扎上谷,根本抽不出兵力剿匪,只能交給楊清源來解決此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