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三教

  “你二人開始說吧,寡人也聽聽。”

  莊襄王來了以后,高居首位,眼神睥睨的看向自家兒子和呂不韋。

  “那就開始吧。”

  趙淮中道:“我觀呂氏春秋一書,呂相似乎對儒、道兩家頗為推崇?”

  呂不韋沉吟片刻,方道:“當世以三教為尊,又細分為九大流派,分別是儒、道、墨、法、名家、雜家和農家、縱橫家以及陰陽家。”

  “然萬法皆不離其規。

  臣總結,三教之中以道家所習最為廣博,內外兼修,下轄囊括仙魔體系,陰靈鬼物,祭祀占卜之術,皆可與道合,以求長生為最高理念。

  而儒家則更注重精神修養,與人息息相關,以‘仁’為信仰,講的是用人道教化開創禮樂盛世。”

  呂不韋的雜家之道,本質上也是以儒、道兩家為主干,兼墨,法等家。

  后世對呂不韋多有研究,他后來和始皇帝關系不和,根本原因還是和始皇帝以法家治國的理念不同。

  他是衛國人出身,更推崇儒、道兩家的思想。

  而趙淮中穿越的這個世界,釋家未昌,故而三教之中,除道、儒兩家,還有上承殷商體系的截教(注①),而非釋家。

  釋家并不是華夏原生文化衍生的思想流派。

  此時呂不韋侃侃而談:

  “截教與儒家專修精神境界相反,主要修身,以殺伐為用,邪魔外道縱法而為,不修心,其實也可納入截教范疇,其體系龐大紛雜。”

  “其余幾家,儲君應該都有接觸,老臣就不贅述了。”

  趙淮中嗯了一聲,兩人繼續交流,問題逐漸細致深入。

  說到興起處,呂不韋和趙淮中各自演示控法之道,諸般法術在兩人手中生滅變化,無窮無盡。

  呂不韋的雜家體系,對三教九流都有涉獵。

  他隨手在虛空勾勒,便有一只猛虎的輪廓生成,隨即化作真實,猛虎從虛空中走出,虎紋斑斕,仰頸嘶吼,口中腥氣四溢,與真實生物幾無差別。

  “此為雜家一道融合丹青之術,達到第九層修行的小虛境術法,為幻術一類。

  而當其繼續增長,進入圣法境時,可稱為大虛境,儲君再看。”

  呂不韋伸手一抹,那猛虎變化,背部插翅,浮空飛翔,已從凡獸變成了妖獸,天賦神通。

  一如從第九階突破進入圣法境的修行者,跨入了超凡脫俗的境界。

  呂不韋繼續演示,那猛虎再次變化,口吐人言,背誦經文,傳播教化,竟而與人無疑。

  此時便是其超脫了物種本身,同樣識教化,懂禮數,不再拘泥與猛虎之軀。

  趙淮中沉吟道:“呂相所化,猛虎吐人言,對應的是圣人境的妖族修行?”

  呂不韋微微搖頭:“不,我雜家一道,走到圣人這一步的只有我自己。

  我亦不知前路為何,尚在摸索思量。我所演猛虎化形,只是對妖族修行的一種推演猜測,也是反觀己身的一種探索。

  儲君在修行一途天賦過人,可有其他見解?”

  趙淮中露出思索的表情:

  “妖的本質要更為野性,所謂強則凌弱,很多妖甚至以人為食,妖的修行…”

  趙淮中說到中途,忽然停頓下來,笑道:

  “關于妖族的修行方向,其實沒有深究和借鑒的必要,妖和我們是不同的族群,不能以我們的標準和認知來衡量妖…不論我們探討的結果如何,都不會是正確的。”

  呂不韋思索片刻,也跟著啞然失笑。

  他和趙淮中又回到對各品類的修行探討上來,偶有爭執時,便以法術推演高下。

  諸般術法在兩人手中生滅交替,信手拈來。

  讓旁觀者目瞪口呆的是,呂不韋演示出來的術法,不論有多晦澀深奧,只要稍作講解,趙淮中就能明白其意,進而模仿施展,威力幾乎不弱于呂不韋。

  兩人之間的演法討論,一直延續到下午。

  不僅他們自身所得匪淺。

  旁觀幾人亦是深受觸動,各有所得。

  所有人當中,只有莊襄王因為等級低,對兩人演法的精妙處,多有不識,看到半途便興致缺缺。

  但他對自家兒子被眾人認同頗為高興,臉上始終帶著老父親獨有的溫暖笑容。

  下午,眾人散開,各行其事。

  趙淮中回到夜御府,處理公務。

  到亥時,他才回到儲君府。

  此后數日,趙淮中除了公務,多是陪伴太子丹游歷走訪咸陽各地。

  至七月初,太子丹歸燕,隨后就傳出燕軍此前主動攻趙,但不敵敗退的消息。

  趙淮中卻是知道這是太子丹歸國后蓄意而為,假作不敵,目的是麻痹趙人,等待和大秦配合,推動魏國攻趙,屆時全力反撲。

  七月下旬,趙淮中再次來到涇陽縣,查看鄭國渠進度。

  傍晚,趙淮中一行換了便裝,在涇陽縣城內走動,體會當地風貌。

  涇陽位于涇水以北,是縣城,繁華處當然遠不及咸陽。

  但近年來因為修繕鄭國渠,數十萬人因而涌入涇陽縣轄區內。

  涇陽縣也跟著變得熱鬧起來,史無前例。

  七月酷暑,陽光即將落山的時間,天氣變得陰涼,街上行人穿梭。

  趙淮中等人在街上走了片刻,發現涇陽縣的大街小巷之中,有不少身穿黃褐色寬袖長衫的人四處走動。

  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腦門光潔,沒有頭發。

  趙淮中發現這些人以后,心頭微動。

  在華夏的歷史中,釋家是到了漢朝,才從古印度傳過來的。

  但根據史料記載,早在始皇帝時期,便有沙門室利從古印度來華傳教,甚至更早的時候,就有相關學說流入華夏。

  只是當時的華夏百家爭鳴,思潮此起彼伏,根本沒有釋家的立足之地。

  且始皇也對釋家不喜,甚至有些排斥,故而入華傳教的釋家思想并未開枝散葉,最多不過是和當時的一些主流思想相合,衍生出了釋家的分支教派。

  一直到漢朝,釋家才逐步深入華夏,至唐而興。

  趙淮中此刻在涇陽縣的大街上,看見的這些身穿黃褐色寬袖長衣的人,就有幾分釋家的形貌做派,光頭垂目,應是釋家學說流入華夏,所形成的分支流派。

  “根據府內所得消息,涇陽縣因為修繕水利,人員聚集,近來便有不少此等形貌之人,來傳播教義。”

  趙淮中出行到涇陽,夜御府的精兵悍將也跟過來不少。

  裴育,慕晴空,夏辛等人都在,說話的就是慕晴空:

  “這些傳播教義的人,入我秦境后很守規矩,有時還主動幫危扶弱,所以府內目前只是在關注這些人的動向,并未阻止他們行事。”

  趙淮中點點頭。

  不久之后,一行人往住處返回的路上,辛武低聲道:“有人跟著咱們。”

  趙淮中早感覺到有人尾隨,且通過意識感應,清晰的將對方的形貌倒映在心底。

  這是他突破圣人境后,體內的‘它’也跟著成長,新出現的精神層面變化。

  在趙淮中的感應中,跟在后邊的人,容貌蒼老,膚色古銅,有一對細長的白眉,高鼻深目,眼神矍鑠,身穿黃褐色寬袖長袍,身量高大。

  正是在街上傳播教義的那些人中的一員。

  這人敢公然現身,跟在隊伍后方,顯然不是要做蓄謀行刺之類的事情。

  趙淮中打算等著看對方要干什么,臉上不動聲色。

  一行人走到居住的行館外,身后那尾隨的老者似乎確定了他們的身份,緩緩開口道:“前方可是大秦儲君?”

  ————

  注①:考慮到這個世界有妖魔,又逢亂世,所以在三教的設定上,把主殺伐,妖魔也可修行的截教體系從道家分離出來,引用替代了釋家。

  加上正好是殷商以后,和神話體系結合的題材,截教和世界觀也很契合。

  還有書友建議我自己創造一個思想流派,我要有這本事,還會待在地球嗎?

  求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