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242章、越窯

  福禍相依,是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繼魏國大司馬曹真病故、十數萬大軍出隴右鎩羽而歸引發廟堂盡言棄涼州之議后,令曹叡稍微心安的消息便隨后而至。

  一乃是并州刺史聲稱可復置云中、五原以及朔方等郡。

  自去歲軻比能與步度根受誅后,盤桓在河套平原的鮮卑各部,匱乏部落大人約束而互相攻戰,內耗之下許多部落遣使者請服,再加上匈奴休屠各部早就降服于魏國,因而被放棄的河套各郡也迎來了劃入魏國疆域的時機。

  對此,雒陽諸公皆建言并州刺史之請可取。

  雖說復諸郡不過是行羈縻政策,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些上貢物品,比起投入駐軍及管理的成本不成正比,但意義非凡。

  河套平原乃是漢靈帝喪后淪陷的,魏國今將之收復,乃是樹立正統的威信之舉。

  至少在幽并二州的黎庶眼里,魏國此舉就值得效忠了。

  而如蔣濟、陳矯等胸有韜略之臣,還將復置諸郡與西北戰事聯系了起來。

  西遷至西套平原(寧夏)的鮮卑索頭部,其首領拓跋力微在得到魏國大量精良軍械的優勢下,對陣鮮卑禿發部與乞伏部以及匈奴胡薄居姿職的聯軍連戰告捷。僅用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盡奪三部賴以生存的牧場,逼迫其俯首臣服。

  雄心勃勃的拓跋力微乃更部落種號為拓跋,繼續給魏國上貢戰馬示好求互市,以積攢勢力圖謀并吞更多部落,稱雄河套。

  此也讓魏國心生警惕。

  他們可不想再迎來一個雄踞北方的“軻比能”。

  是故,蔣濟等人便建言,以如今魏國無法對河套形成強而有力統治下,改錄匈奴左賢王劉豹前番隨征之功,授職為朔方都護,轉其部落前往朔方郡棲居,成為拓跋力微部落繼續東進的屏障。

  算是制衡的慣用手段:鮮卑強便扶持匈奴,反之亦然。

  讓河套始終保持著“兩雄相爭”的局勢。

  甚至,兩者若是互爭得久了,便會為了得到更多物資而爭相邀寵于魏國。在緊要的時候,魏國可借此緣由,無償征發他們的族人隨征隴右!

  不需要擔心,劉豹看破魏國的用心,而借故托辭不愿前去朔方。

  南匈奴被魏武曹操分為五部后,被授予決策匈奴內部事務之人,乃是右賢王去卑,且每一部都有魏國任命的漢人司馬監督。劉豹之父于扶羅早就死去、其叔單于呼廚泉被“恩寵”也在雒陽養尊處優,讓他在南匈奴內部的權勢很弱。

  名號雖尊為左賢王,但統領的部眾僅是左部(匈奴五部之一)。

  讓他前往朔方,乃是默許他并吞其他游離的小部落壯大,猶如困龍出淵。有魏國在后支持,僅是對抗鮮卑拓跋部而已,他豈能有不情愿之說!

  另一讓曹叡舒心的事,乃是遼東的戰報。

  拜去歲東吳船艦跨海奇襲遼東,擄掠人口輜重無數而歸所賜,因而在今歲開春之際,江東再度故技重施。

  哪料到,夏四月趕到了遼河,卻發現魏國已經堅壁清野,將許多黎庶都內遷了。

  依著兵家常識,在魏國已有防備之下,吳國水軍當退兵。

  但任副職的宗室孫晞年壯氣盛,不甘心兵出無所得而歸,乃領著本部兩千余人上岸搜尋周邊,看有無遺漏的邑落或牧馬地可擄掠。

  隨即,他便被魏國一偏將軍,領著兩百余騎突襲,殺得十不存三而歸。

  頗為巧合的是,此偏將軍姓張名虎,乃已故張遼之子。

  因為隨司馬懿征公孫而來遼東,又以騎戰精湛而被留下戍邊,防備高句麗以及護朝鮮、濊貊、挹婁與夫馀等其他東夷。

  更令曹叡舒懷的,乃是細作傳歸來的消息。

  吳國內黎庶叛亂四起!

  如廬陵人李桓與路合、東冶人隨春、南海人羅歷等聚眾殺官吏而反,每部都不寡于萬人。

  雖說,叛亂各部中,有素來不臣服于孫吳的山越裹挾作祟。

  但這么多人一時并起,乃是黎庶不堪孫吳苛捐雜稅之故。

  為了坐穩江東選擇與世家豪門妥協、擁有畫郡縣養兵特殊制度的吳國,讓黎庶百姓受到多層剝削。

  終年勞頓,卻難繼溫飽。

  生計之艱辛,更甚于魏國。

  正值三國皆頻繁用兵相爭之際,他們不堪負荷聚眾而反,也在情理之中。

  對此,魏國自是心生歡喜。

  至少在今歲之內,都無需擔憂孫吳會入寇徐、揚二州了。

  同時也心有惋惜。

  若是魏國這些年沒有頻頻征伐,趁著孫吳多郡動蕩之際,便可以大軍伐之。

  哪怕沒有奪地虜民而歸,也可讓孫吳在迎戰與討伐叛亂之間疲于奔命;以戰事加重江東黎庶的負荷,誘發更多叛亂,進而讓江東步入積貧積弱的死循環中。

  賊易平而民心難復嘛。

  委實是可惜了。

  不過,曹叡不知道的是,江東還真如他所愿了。

  孫權迫于賦稅太寡、軍費用度不足,便效仿了先帝劉備的“值百錢”,鑄大錢曰:“大泉五百”,僅徑一寸三公、重十二銖,便以一當五百。此錢推行不僅意味著黎庶將迎來更為艱難的生活,連世家豪強都被列為掠奪財富的對象。

  這點孫權心中透亮,也沒有多少猶豫。

  江東的良田幾乎都在世家豪強手中,官府可征糧秣很少。

  而昔日周瑜健在時,曾建言“鑄山為銅,煮海為鹽”的富國之策,也愈加無法推行了——隨著元從功勛及江淮系老臣故去,江東世家逐漸掌控各郡縣的權柄,鹽鐵(銅)之利也明里暗里的被染指了。

  這是孫氏成為江東之主的代價。

  自從孫策被刺身亡后,孫氏便與世家豪強摸索出了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

  他們支持孫家在江東權柄,而孫家庇護與反哺他們的利益。

  不然,宗族底蘊與人才都不缺乏的他們,為何不傾慕魏國“九品官人制”而爭相引魏軍入江東呢?

  當然了,江東這些煩心事,大漢不會為孫權操心。

  在隴右的丞相,今歲調度各部兵馬進軍涼州,也沒有打算邀吳國共力伐魏。遣右中郎將宗預使吳,乃是商議購置越窯青瓷事宜,為了分化河西走廊的豪右與羌胡部落。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