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565章、自決之

  魏吳數路大軍的動向,瞞不過漢軍的斥候。

  丞相得悉后,乃是讓留在房陵郡為關興部轉運糧秣輜重的胡濟,歸去黃金戍圍督領千余郡兵扼守,防備魏軍夏侯霸部入擾漢中郡。

  千余兵力且皆郡兵,卻要守御一萬五千來敵,似是此調度很不可理喻。

  但大漢上下皆沒有異議。

  蓋因眾人皆知道,魏軍是不敢出子午谷的。

  不止于魏軍早就被漢軍打得士氣喪盡、不復爭鋒之心的緣故;更因為從子午谷中出來很容易,但若是退兵就很難了。

  就在上庸城池外,還有丞相督領著萬余人在呢!

  若是得悉夏侯霸部膽敢出谷道落營或者前去侵擾黃金戍圍了,丞相急行軍趕回去逆戰,那么魏軍可就是迎來滅頂之災了。

  畢竟,此十數年來的戰事就證明了漢軍的戰力,以萬余人吊打魏軍一萬五千士卒簡直不要太容易。尤其是有丞相親自督陣,漢軍將士勢必銳不可當。

  退一步而言,曹叡與司馬懿皆不愚蠢。

  站在魏國的立場,此番損耗糧秣出兵策應便是極限了!

  在夏侯霸督兵入子午谷之前,必然會細細叮囑過“切記不可與漢軍鏖戰”等言。因為一旦與漢軍鏖戰了,那就等于魏國為吳軍死力了.......

  只不過是暫時達成共識、連共盟都無有的雙方,魏國怎么可能損己利人!

  坐收漁翁之利豈不是更佳?

  帶著對魏吳兩國不能齊心協力的了然,丞相對從子午谷而來的魏軍毫不在意,只是將困城的方式稍微調整了下。

  原先,丞相對上庸的圍三闕一,乃是以毗鄰堵水河谷的東城門作為缺口。

  意在誘城內唐咨部覺得可從堵水河谷穿行武當山脈、從無有漢軍扼守的秦嶺南道歸去;但如今吳軍從秦嶺南道來攻,再空出東城門便不再合適。

  比如稍有疏忽,便會讓扼守在堵水河谷北端的鄭璞部陷入朱然、唐咨前后夾擊的危險中。

  故而丞相便不再困城,移營至堵水河谷的南端。

  一來,如此可為鄭璞部作后援。

  另一,則是看能否讓唐咨部孤注一擲,從北城門出取道西城,走子午谷或峪谷道入關中。

  對,乃是入關中,而并非是歸吳。

  唐咨乃是魏國利城郡(曹操劃徐州東海郡置)人。

  曹丕在位時利城郡反,殺太守徐箕,眾推唐咨為將主據郡而立。

  后被曹丕遣軍討破,唐咨率殘軍走海路亡奔入吳國,被孫權授予將軍職,多次從征伐魏、咸有功勞,故被見重。

  有過這樣的過往,唐咨想經過魏國疆域歸吳是不可能的。23sK

  他若是想活命,唯有復入魏,抑或者向漢軍投誠。

  而此便是丞相的思慮所在。

  上庸城被困兩個月的時間了!

  糧秣與將士固守待援的耐心都消磨得差不多了!

  若朱然部無法攻破遏道的鄭璞部,引兵至上庸令城內吳兵看到希望,城池將不可守。

  勢窮的唐咨若投魏,則會令魏吳再次失睦;而若入漢,亦是保障了大漢此番出兵東三郡的“軍出必求利”。

或是說,唐咨還有另一種選擇:帶著將士決死突圍  但這不可能!

  之所以丞相膽敢如此斷定,乃是先前孫權遣使者來時,丞相還故意讓使者入上庸城與唐咨會面了。

  無需猜測便知,唐咨必然會問及當前的局勢。

  而使者為了鞏固唐咨部的堅守之心,亦必將吳軍即將來救的消息告知。

  如此,若是唐咨有殺身報國之志,就應在使者離去后,第一時間盡起所有將士決死突圍!

  蓋因他乃是沙場老將了!

  基于久在行伍的經驗,他也能猜測得到,漢軍有關興部在巴山北道塞道落營而守,必然也不會疏忽在錫縣堵水河谷的守御。試問,在漢軍最擅長的山地丘陵中作戰,且江東還是攻方,吳軍需要付出多少士卒的性命才能破開阻礙、趕到上庸城下呢?

  至少,要比他所督的五千余人更多吧!

  亦是漢軍將他當成了誘惑、圍點打援,誘江東來赴死。

  但江東明知如此,亦不得不來救。

  為了軍心。

  遠在交趾郡的呂岱部,江東不救尚可歸于委實是無能為力。

  而坐擁了荊襄戰線的江東,卻無法救援上庸郡,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過去的。

  亦會令將士自此皆觖望,誘發日后的不可承受之重。

  如日后江東將士一旦被敵軍所困,皆會以現今不救上庸城為例,認為江東同樣不會來救自身,隨之無有固守之心、甚至會直接投降.......

  有時候,救援的結果不重要。

  而是關乎人心,在于給予將士一個表態。

  如此情況下,身陷重圍的唐咨若有甘愿為江東效死之心,就應該在漢軍沒有扼守堵水河谷之前,引兵出城決死突圍。

  不管能否突圍成功,都是為江東化解此番被動了。

  但他沒有。

  是故,丞相自然就心中有數了。

  當然了,不管唐咨部如何作抉擇,前提是漢軍需要先抵御住吳軍的進攻才行。

  已然趕赴錫縣堵水河谷扼守的鄭璞遣人歸報,聲稱只要后方不被夏侯霸部或者唐咨部襲擊,他必然能讓朱然部鎩羽而歸。

  而在巴山北道扼守的關興部,就更不需要擔憂了。

  陸遜與全琮部以三萬吳軍來攻,而關興以三萬余折沖軍扼守,兵力相當之下,只要他不棄了地利出營鏖戰,就不會有失利之說。

  吳軍本來就不善于攻堅嘛。

  但關興遣人來知會軍情與聲稱巴山北道守御無需擔憂時,丞相乃是讓他一切自決之。

  是的,丞相讓他在臨陣時無需畏手畏腳。

  如若是在扼守之余,捕捉到了可出擊掩殺的戰機,便不要錯過機會。

  緣由有二。

  一者,乃士氣不可泄。

  關興麾下的三萬余折沖將士,皆是魏軍俘虜。

  戰前在招募與收編時,朝廷就已然許下了此戰的賞賜,亦令他們抱著殺敵積功的熱枕。

  若是一味扼守不出,恐會令他們士氣萎靡。

  另一,則是戰略使然。

  此戰務必要重創江東!

  哪怕要為此付出不少將士傷亡,亦在所不惜!

  不然,大漢無法誘魏國傾力戰關中;更無法保證漢魏在關中爭鋒時,實力猶存的江東是否復來參合。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