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三九三章 起源(2)

  天上每次只有一個太陽,這無疑說明凡蒂尼星球同樣在太陽系,而作為太陽系內的行星,因為自傳速度恒定,時間應該是相對固定的才對!

  就像藍球自轉周期是23小時56分鐘4.1秒,火星的自傳周期是24小時37分22秒,而進行自傳一周的時間要超過243天,而公轉周期卻只有225天,金星的“一天”比“一年”還要長…這些行星的自轉周期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基本固定。

  而自己夢境中的凡蒂尼星球,似乎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并不固定——喬飛對此非常篤定,幾次夢境中都經歷了日出日落,而且每次白天和黑夜的時間貌似相差不小,這在當時就有明顯的感受,明顯到甚至不用手表記錄時間就能感覺…

  每次太陽落下之后,凡蒂尼星球馬上就會出現血色的月亮,也就是紅月!再結合起關于凡蒂尼星球白天黑夜的情況,喬飛突然想到了一種可能,激動的沒穩住手指上的香煙,燃燒半截的白沙煙掉在地上,火星四濺。

  會不會那個“紅月”才是火星?

  而凡蒂尼星球…只是火星的衛星?

  一顆火星早已在遠古時期就失去的衛星?“失去”的原因就是偽神與凡蒂尼物種的戰爭,導致了這顆衛星毀滅?

  喬飛雖然對于天文學只有非常淺薄的了解,但是這并不妨礙他用已知的常識進行推測…凡蒂尼星球是火星的衛星!

  如果是這樣,就可以解釋凡蒂尼星球為什么白天與黑夜的時長并不固定…雖然凡蒂尼星球是一顆衛星,但是它的自轉周期也應該是固定的,根據凡蒂尼家園夢境中經歷的時間,喬飛可以確定凡蒂尼星球的白天大概只有六到七個小時左右。

  而夜晚的時間,應該也是這么長才對!

  之所以會出現白天與黑夜長度不同的狀況,是因為凡蒂尼星球環繞火星運動,因為其環繞火星的公轉角度和自轉角度的結合,這才產生猜測的現象——當凡蒂尼星球繞到火星背面,火星擋住了太陽的光芒,致使凡蒂尼星球出現了不因自傳產生黑夜…

  同理,當凡蒂尼星球在火星與太陽中間時,出現了相對固定的白晝與黑夜。

  根據當時看到的情景,凡蒂尼星球似乎圍繞火星公轉的速度非常的快,喬飛無法進行明確的計算,卻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受得到明確的結論——因為每次夜晚出現的時候,紅月的體積都很大!

  對,就是紅月的體積大…喬飛作為一名不入流的科研工作者,還是經常看一些關于太陽系的紀錄片的,看到過很多次從月亮上觀察藍球的視頻,并印象深刻。

  從凡蒂尼星球觀察紅月的體積,要比從月球上觀察藍球的體積大了許多倍…這只能說明從凡蒂尼星球到達火星的距離,要比月球和藍球的距離近!

  當時自己可是感受到紅月出現時,那種血紅顏色的巨大星球從天空壓迫而來的巨大緊迫感,感覺仿佛紅月要直接撞擊到凡蒂尼星球,這同樣說明凡蒂尼星球作為火星的一顆衛星,與火星的距離近到一個相當驚人的程度。

  而衛星離行星越近,越說明其圍繞行星的公轉速度快,雖然喬飛的物理能力有些丟人,但還是明白衛星的向心力大概等于凡蒂尼星球與火星之間的萬有引力,就像月球和藍球。

  距離越近,轉速越快…

  凡蒂尼星球因為較小的公轉周期,結合其較為確定的自傳周期,在加上圍繞火星運動的自轉角度,產生了奇妙的白天黑夜時間不同的現象。

  而且,有很多細節符合這一推測…最主要的證據是火星因為含鐵量豐富,所以一直是赤紅色的狀態。

  除此以外,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一共擁有攻擊175顆衛星,除去距離太陽較近的水星和金星可能因為太陽巨大的引力作用,導致沒有衛星存在以外,火星僅有兩顆衛星,而且個頭非常的小——火衛一的平均半徑只有11.3千米,質量是月球的1000萬分之一,而火衛二更小,半徑只有6.2千米…這一直是個難以理解的現象,畢竟,就連地球都有一個月亮這么巨大的衛星。

  這是否也能說明,火星原來是具有衛星的——一顆巨大的凡蒂尼星球,只是這顆凡蒂尼星球爆炸了…

  喬飛此時感覺難以抑制的發散思維…目前的火衛一又名弗伯斯,呈土豆形狀,離火星較近,每天繞火星3圈;另一顆是火衛二,又名戴摩斯,平均半徑僅為6.2千米…

  這兩顆衛星是否可能是當初凡蒂尼星球爆炸后產生的碎片?

  畢竟,火衛一的公轉速度可是不慢…這個公轉的速度一方面很可能來源于當時的凡蒂尼星球,另一方面來源于爆炸產生的動力。

  越想越覺得凡蒂尼星球是火星衛星的可能性高…喬飛收斂心思,感覺這個事情必須要和丁凱進行充分的溝通了,自己的水平無法對凡蒂尼星球的相關數據進行計算,但是可以描述給丁凱,讓他去驗證。

  就算他也驗證不了,他同樣可以求助啟明局天文學版塊的專業人士,雖然天文學部分并不是啟明局的主要部門,但是專家還是有的…

  不過在此之前,他需要進一步更正偽神的傳播途徑…

  如果凡蒂尼星球真是火星的一顆衛星,那么凡蒂尼物種這個宇宙物種不知道因為什么具體的原因,選中了這顆能夠承載自己生命的星球。

  之后,在凡蒂尼·夏娃這個憤青制造出偽神這個“偉大”的存在后,導致凡蒂尼星球最終因為兩者之間的戰爭而毀滅…

  當初毀滅的凡蒂尼星球徹底成為了碎片,碎片多到幾乎能夠成為一個小行星帶…額,這里是錯的,是自己的錯覺,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圍繞太陽的小行星帶,而是成為碎片后圍繞著火星運動,相當于形成了一個火星環…有點類似于土星瑰麗無比的土星環。

  這和目前很多天文學家的推測同樣符合...喬飛記得從很多科普紀錄片上看到過這方面的研究。

  有很多學者為火星的兩顆衛星爭論不休——有人認為這兩顆衛星是與火星同時形成的;有人認為它們是火星俘獲來的;有人認為是一顆較大的天體撞擊火星之后,散落到太空中的殘骸逐漸凝聚而成的。

  但前兩個模型都無法解釋火星衛星系統的特征,最后一個模型雖然更加合理,但無法給出撞擊后形成衛星的細節。

  直到2016年6月,比利時皇家天文臺在《自然·地學》發表了一篇論文,用數值模擬給出了撞擊后形成衛星的過程...根據這個新的數值模擬,在火星形成后1億年到8億年之間,一個大小為火星三分之一的行星撞擊了火星——大撞產生的一部分碎片被反彈到空中,形成環繞火星的環,其物質分布很廣,直到火星赤道上空很遠的范圍內。

  這個科學模擬幾乎可以確定,火星是曾經具有火星環的,數據模擬的結果甚至將之分為內環和外環兩個部分,內環更靠近火星,外環離火星相對遠一些...

  內環物質的密度比較大,很快形成一個大的衛星,其質量是今天的火衛一質量的1000倍大,在這個新形成的大衛星的引力作用下,外環區域內的物質逐漸凝聚為大約十個小衛星。

  又過了幾百萬年,內環形成的大衛星落向火星,外環中形成的大部分小衛星也落向火星,只剩下兩顆小衛星,這兩個幸存者就是火衛一與火衛二...由于火衛一與火衛二是在低密度的外環中形成的,所以它們的密度比火星密度低。

  只是科學驗證的結果遠沒有那么簡單,在這篇論文發表后不久,普渡大學西拉法葉分校物理與天文系的Hesselbrock與地球、大氣、行星科學系的Minton進行了新的數值模擬,論文于2017年3月20日同樣《自然·地學》。

  這篇新的論文得出的結果,與原來的論文略有不同,證明了火星環很可能是最初通過撞擊形成,然后形成衛星,最后再次變成火星環的驚人過程...

  在這個新模型中,大撞擊后被拋向空中的物質環形成火衛一的前身,也就是遠古火衛一,然后火衛一先祖慢慢靠近火星,最終越過了洛希極限——導致遠古火衛一被火星引力撕碎,成為了火星的火星環...

  這個換分布很廣...環中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碎片處于洛希極限內,這些碎片如雨點般掉落到火星地面,形成隕石雨,堆積在赤道附近;剩下的大約百分之二十的環物質在洛希極限外,慢慢堆積成新的衛星——因此,新的火衛一質量只有先祖的五分之一。

  此后...新的火衛一再次進入洛希極限、并再次被撕碎為環,然后位于洛希極限內的大多數物質又成為隕石雨,落到火星表面...剩下的位于洛希極限外的那部分碎片又凝聚形成新的衛星。

  新模擬表明,這個“環衛星環……”的循環過程在過去43億年出現了三到七次,每次都有大量環物質落到火星赤道附近,接著形成的衛星都比之前小得多。經過這么多次的“環衛星環……”循環轉變之后,才形成現在看到的火衛一,它比“遠祖”小得多了。

  火衛一的軌道半徑變化到一定大小時,就會與火衛二軌道發生共振,這種共振會改變火衛二軌道,但基本上不會對火衛一軌道產生影響。

  這個最新的模型,不僅可以像以前的模型那樣解釋火星北極的大盆地,還可以解釋火星赤道的多余沉積物——這些沉積物的厚度大約為幾千米。

  而且根據現在這個模型,火衛一仍然會遵守“環衛星環……”循環,最終還會再次形成火星環,不過這過程根據數據模擬的結果,很可能要出現在兩千萬年之后。

  總之,凡蒂尼星球的爆炸,形成火星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喬飛甚至懷疑,這顆凡蒂尼星球就是最初的遠古火衛一!

  只不過火星環的形成,并不是什么具有火星三分之一質量的小行星撞擊而成,而是因為凡蒂尼·夏娃這個憤青,因為偽神與凡蒂尼物種的戰爭,神樹亞當的核爆。

  喬飛閉上雙眼,在大腦中模擬當時的情景...凡蒂尼星球爆炸之后,無數的黑液跟隨著碎片環繞在火星的外圍,并被火星引力捕獲,在洛希極限之內的碎片和塵埃大量的向火星降落,形成一場無與倫比的巨大流星雨。

  不用懷疑黑液是否能夠在太空生存而不是被毀滅,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死神星上的黑液不知道跟隨著在太空中漂浮了多久,仍然能夠在降落在地球上重生。

  不要懷疑偽神的能力,就算它只具有操作DNA的生物能力,而且通過這種能力演化生物能力,但是它創造了很多奇跡——而且它是凡蒂尼·夏娃創造的,很可能繼承了凡蒂尼物種的能力,凡蒂尼物種可是...有可能是一個宇宙種族!

  爆炸的凡蒂尼星球演化出了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上很可能存在著黑液,在火星洛希極限之內的碎片降落在火星上,從而使大量的黑液一同到達火星。

  這也是火星上有黑液潛伏的原因...

  而在洛希極限之外的碎片,一部分脫離了火星的軌道,成為漂浮在太陽系內的碎片,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很多小行星...這些小行星類似于死神星。

  機緣巧合下,其中的一顆攜帶著黑液的小行星,也就是死神星到達了藍球,帶來了黑液...最終形成了偽神的復生,在藍球上同樣以黑霧區域的形式存活。

  還有一部分碎片,在火星軌道上漂浮...然后重新慢慢的聚集,形成了火星的衛星,并遵循著“環衛星環……”循環,如此往復...

  至于火星上的黑液并沒有形成黑霧區域,而是全服潛伏進入了地下和山體之中,進行了幾乎永久的“沉眠”...這個原因很可能是火星并不存在讓它生存的能力,也許這就是NASA探尋的火星問題——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具有讓生命存在的條件。

  而藍球,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演化之后,不但出現了生命,甚至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成為了一顆能夠承載生命的星球!

  死神星的黑液到達地球之后,如魚得水...

  這就是災難的起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