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年終事又起

  雖然嘴上一直不服氣長孫無忌因為秦王妃的緣故逃過一劫,但是在大哥的嚴厲警告之下,他也不是什么愣頭青。

  皇帝的私事,少管為妙。

  關于許敬宗和長孫無忌的事情,隨著長孫無忌悄然離開長安,這么的也就過去了。

  隨著時間漸漸接近年終,這件事情終究是漸漸平息。

  李智云也從這件事情上收回心神,再度沉浸在處理朝政之中。貞觀四年這一年,大唐百姓過的遠比前兩年舒服,而因為天災漸漸消弭的關系,朝廷也是松了口氣。

  今年的朝廷府庫,雖然沒有多少錢糧積累,但是相比較前兩年大把大把的拿錢拿糧食出去賑災,好了不知道多少。

  而草原徹底平息,大唐也開始從草原瘋狂吸血,大量的牲畜被唐商以廉價的羊毛衣或者大唐的特色產品購買回來。

  沒有草原的壓力,北邊的邊防也是大量減輕,這又給民部減少了一筆支出。

  總的而言,今年是欣欣向榮的一年,不說如何好,但是也沒有前兩年那么壞。

  據李智云估計,再過個一兩年功夫,大唐的國力應該就能恢復到正常水平線。

  而他現在要做的也很簡單,那就是與民休息,盡量不要去打擾百姓的生活生產。

  只要給百姓一個正常的耕作環境,一切都會漸漸好起來。

  長樂殿。

  在這個臨近年終的日子,楊皇后也是越發忙碌起來,忙著宮中用度的采買,忙著處理后宮之事。

  皇帝呢,躺在榻上,兩只手時不時捏著肚皮,一副躺平摸樣。楊皇后看見皇帝這般憊懶,又是心疼又是看不過眼。

  “陛下若是無事,何不幫幫臣妾呢。”她有些幽怨的說。

  李智云搖搖頭,“好夫人,且讓為夫休息休息。”

  聞言,楊皇后忍不住一笑,倒也沒有繼續強迫他幫助自己。她也知道自家丈夫處理朝政累壞了。

  李智云雙目愣愣的望著穹頂,過了一會兒,忽然說道:“工部的楊尚書向朕乞骸骨,你說,朕要不要答應?”

  “祖父?”楊皇后問。

  “嗯。”

  楊皇后想也沒想,直接道:“祖父年紀確實不小了,繼續留在尚書之位上也是不妥,臣妾也是心疼他一把年紀還在勞累。如果可以,臣妾希望他能放下這些,回去修養。”

  “你同意?”

  “臣妾是覺得祖父年紀大了,不適合繼續留在尚書的位置上,若是因為精神不濟,導致工部事務處理不及,豈非是給陛下添亂?

  而且,臣妾前些時候也聽說朝中有些流言蜚語,此時祖父若是乞骸骨離開,倒也能剎住這股暗流。”

  所謂的流言蜚語,說的是楊恭仁和楊士貴二人同在中樞,十分的不妥。

  李智云呵呵一笑,“吾妻甚賢也。”

  楊皇后微微一笑,千嬌百媚的看了他一眼,繼續伏案處理著事務,似乎剛剛說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值得放在心上一樣。

  將楊士貴放在工部尚書的位置上,不過是一個過渡,或者說是李智云一時沒空去尋找合適的人選。

  楊士貴年紀確實有點不小了,該讓他頤養天年了。

  不過,該讓誰來擔任工部尚書呢?

  由于百工監的出現,現在工部已經不再研發新型戰爭兵器或者是其他器械,而是一心一意修水泥路,架橋,修繕宮殿,做些基礎建設工作。

  不過,這依舊是個很重要的位置,六部尚書之一,豈能不重要。

  思來想去,他一時之間還真沒什么特別好的人選。

  宇文儒童現在是研發組的組長,基本上一心一意沉浸在研發李智云給他的各式圖紙里面,根本沒心思去摻和朝政。

  而其他人,牽扯的又有點多,不能腦袋一拍就決定誰來做這個工部尚書之位。

  不久后,楊士貴在貞觀四年最后一次大朝會上請辭,皇帝再三挽留,楊士貴再三拒絕。于是,皇帝同意,并加封楊士貴為隆國公,賞賜金銀綢緞。

  同時,任命給事中杜楚客為鄧州刺史。

  工部尚書之位空缺出來,讓朝廷諸公再度涌起心思。縱然這是六部之中排名不顯的工部,可一部尚書之位,還是非常誘人的。

  因為自貞觀皇帝登基以來,凡晉升相國的,多少都有在六部任職的經歷。

  朱雀大街。

  “熱湯條兒!滑嫩的熱湯條兒。”

  “鮮魚湯,喝一口暖身暖心。”

  “瞧一瞧看一看,水磨手抓餅......”

  小販們推著小車,在大街上叫賣。

  以往,朝廷是不允許小販們在朱雀大街擺攤,但是后來李智云決定,年節的十幾日,允許小販們在朱雀大街叫賣,算是給長安添加點過年的氣氛。

  “兩份鮮魚湯。”

  “好嘞,貴人您稍等。”

  兩名官員在路邊停下,叫住小販,要了兩份鮮魚湯。

  倆人裹緊大氅,各自端著鮮魚湯,立在路邊,一邊喝湯一邊說著話。

  “韋兄,此番工部尚書之位,你覺得誰能拿下?”王珪抿了一口魚湯,暗道好鮮。

  “怎么,王兄有心?”韋挺兩只手捧著茶碗暖手。他目光落在小販的煤爐上,心道皇帝陛下可真是厲害,拿出的蜂窩煤,竟是給長安的小販們多了一條生財之道。

  王珪毫不避諱的問道:“你就沒想過?”

  “想過。”韋挺承認,喝了一口鮮魚湯,在這寒風里,只覺得通體舒坦無比。

  接著道:“可是,你要知道我們的身份,陛下會不會用我們還是兩說。”

  作為李建成的舊臣,皇帝雖然重用他們,不歧視他們,但實際上他們的‘過往’卻是一直存在,始終都有一點尷尬。

  王珪搖頭道:“不然,房玄齡貴為刑部尚書,還曾經是秦王心腹呢。”

  “這不一樣。”韋挺說。

  他們當初可是跟著李建成造反,遭到陛下的鎮壓,而房玄齡那算得了什么,畢竟早死的秦王可沒造反。

  王珪咕嚕咕嚕喝掉燙嘴的鮮魚湯,取出六枚銅錢,連同空碗一起交給小販。

  “既然你有顧慮,那我們就不必再說了。”

  說著,他轉身離去。

  見狀,韋挺搖搖頭,喝光魚湯,將碗交給小販,追著王珪而去。

  “王兄,你等等。”韋挺追上他,二人齊肩,說道:“并非是我有顧慮,而是我覺得我們謀求的機會不大。”

  “總要試試,否則,你我還要蹉跎多久?”王珪道:“看看杜如晦吧,現在都是尚書左仆射了,我們再不努力,將來只能一輩子仰人鼻息。”

  杜如晦么。

  提起這個,韋挺也是一陣沉默。作為皇帝的潛邸大臣,以杜如晦受到的信重,和他自己的年紀來看,此人最起碼要在尚書省主官位置上待十幾年。

文學網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