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六章 年度最佳獎

  現在,大唐其實已經可以向草原輸送人口,開墾塞上,而且已經在做,只不過動靜很小。主要原因還是隋末死了太多人,中原人口現在根本就沒到飽和狀態,再加上李智云自己也覺得當前不能操之過急,以及,百姓們自己不舍故土,是故才會沒動手。

  在靈州、勝州、幽州、平州、營州等邊州,朝廷其實是在組織百姓開墾土地的。

  但是,人不夠啊。

  隋末,太傷人口了。要恢復,少說得二十余年。至于超越,恐怕要的時間更長。

  不過李智云相信,他用草原人為墊腳石,在內施行攤丁入畝,遲早能讓人口快速增長。

  如果,能找到土豆玉米,增長速度還會更快!

  但是眼下,還是老老實實善養百姓,讓他們從隋末創傷,以及那幾年的自然災害之中走出來。

  如果中原人口不夠多,那就會影響朝廷稅賦,進而影響到上上下下諸多方面。

  畢竟,人,才是根本。

  草原如此,中原也是如此。

  這一夜,帝后二人算了一夜的賬。雖然很累,但是倆人卻是精神抖擻,因為這是自家的錢!

  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完全不用顧忌朝廷大臣的意思。

  不過嘛,賺的多,花的也多。因為李智云要搞科研,少不了燒錢去研發。

  培養工匠要錢,造工坊要錢,造設備還要錢,總之方方面面都要大把大把的錢。

  比如之前研發的火炮,相當的耗錢。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消耗等等。

  科研,真的很費錢。

  畢竟,這是李智云私下里搞的東西,沒有過朝廷的手,所以一應用度都是李智云從內帑調撥。

  隔日,李智云主持召開大唐貞觀五年最后一次大朝會。在這次大朝會上,朝臣們充分肯定了皇帝陛下今年的作為,并且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匯報各省、部、寺、道、都督府、州、縣等一年的工作情況。

  兩個時辰后,隨著御史臺彈劾少數官員尸位素餐之后,終于進入最后的總結環節。

  李智云起身,在帝榻前一手撫劍,目光看著殿下群臣。殿內穹頂玉柱,繞龍飛鳳,一汪清波池水,暗合風水之道。

  “朕以渺渺之身,得承大統,夙興夜寐,唯恐有負先帝重托,有負諸卿之望,有負百姓之心。近年來,外有賊寇,內有天災,朕嘗思之,是否為朕行跡不當,以至于招惹兵災天災,累朕子民。而今天下漸良,朕心不敢稍有懈怠,只望諸卿能夠與朕,攜手一心,共創盛世繁華。”

  “臣等與陛下同在。”大臣們相繼拍笏板,長拜。

  李智云接著又道:“貞觀五年以來,多有梓材良臣,為朕臂膀,善理大政。朕前思后想,決定設置一個評選獎項。謂之曰,年度最佳官吏獎。此獎評選,無賞賜,只虛名。不過,其結果,朕會通報天下各州縣。”

  大臣們眼睛一亮,雖然沒賞賜,可名號通報天下各州縣,這不就是最大的獎項么?

  有名氣,還怕自己的資歷不夠厚?

  “臣等唯陛下之命是從。”

  雖然年度最佳官吏獎,聽起來怪怪的,可細一琢磨,還挺直白的,便是百姓也能懂。

  什么是最佳?

  最好的就是最佳!

  能得這個獎,豈不是說明自己是今年表現最好的大臣?

  心動,必須心動!

  大家現在不就圖名么,這么好的揚名機會,誰愿意放棄啊。

  楊恭仁問道:“敢問陛下,如何評選。”

  老實說,他覺得這個所謂的‘年度最佳官吏獎’很可能是皇帝陛下奇思妙想的產物,而且沒什么實際意義。不過呢,這種口頭上的獎勵,他覺得還不錯,主要是不費什么功夫。

  “今年便以殿內諸卿,進行不記名票選,得票最高者,為年度最佳官吏。”李智云如此說。

  不記名?

  眾人頷首,這還好,不管選誰,反正沒誰知道,不得罪人。

  “自己也可以選自己。”李智云笑著補充一句。

  這個獎項,說是他一拍腦袋想出來的也不盡然,他也只是學習借鑒而已。

  如果效果不錯,明年肯定要完善選拔制度的。

  而且,他也希望借此給這些官員們多施加一些壓力,讓他們卷起來。

  不多時,高良忠帶著內侍們,下去給大臣們分發紙筆。

  杜如晦跪坐著,拿著小紙片,啞然失笑。其實在他看來,皇帝陛下之所以這么做,怕也是想要提拔一些良臣。

  想到這里,他微微思索,下筆寫下‘房玄齡’三個字。然后將紙片疊好,放進內侍捧著的盒子里。

  而在另一邊,房玄齡稍稍思忖,便在紙片上寫下‘杜克明’三個字。

  在他看來,朝中諸卿;吏部尚書魏征酷烈板正、禮部尚書趙慈景碌碌無為、兵部尚書李靖少言寡語、民部尚書戴胄中正平和、工部尚書崔民干才能不足,皆不足當選‘年度最佳官吏’。

  六相之中,首先不提中書令李叔良,其次不提默默寡聞納言陳叔達,最后不提侍中溫彥博。剩下的,唯中書令楊恭仁,尚書左仆射杜如晦,尚書右仆射薛收。

  此三人,他覺得杜如晦更好。

  一炷香后,正式開始計票。方式公正公開,當著所有大臣的面開始計票。

  高良忠唱道:“相國杜公一票。”

  小內侍趕忙在畫布上,杜如晦名字后面畫一個圈兒。

  “刑部尚書房公一票。”

  “兵部尚書李公一票。”

  兩柱香時間后,結果出來,得票最高的乃是中書令楊恭仁。

  李智云呵呵一笑,眼眸顯得微微深邃。

  “既然如此,隔日,派快騎,通報各州縣。”

  “遵旨。”

  大朝結束,李智云也不留大臣們吃飯,讓他們自己回家解決。

  杜如晦戴好貂皮大帽,帽檐上落下兩只‘大耳朵’,正好遮住他的耳朵,非常暖和舒適。

  揣著手,他和房玄齡走在一起。

  “你近日都去何處瀟灑了?”

  “克明怎得調侃我,刑部年末清獄,有多忙,你不是不知道。”

  “哈哈。”杜如晦唏噓道:“你是太認真了,陛下常常對我說,房玄齡這個人吶,做事認真負責,考慮周全,但就是謀劃太多,有時候反而猶疑決斷。”

  房玄齡一笑,言道:“陛下看我,入木三分吶。其實我也不想考慮太多,但是事情,不考慮周全就去做,難免會有不周到的地方。如臨陣對敵,未算勝,先慮敗。如此,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杜如晦笑著頷首,“你說得對,如果人人都能如你這般,將事情考慮周全,那么事情也不會復雜。”

  “哦,你這是?”房玄齡看向他。

  杜如晦朝前努努嘴,而后一笑。

  房玄齡順著目光看去,便見不遠處,相國楊恭仁正被一群官吏圍在中心。

  “呵呵。”

  他微笑不語,同杜如晦舉案齊眉,齊步離去。

文學網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