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設遼東道置州縣治之

  長安。

  高句麗的消息,每過三日便會送來長安,供皇帝和群臣閱覽。

  此時,李智云已經知道高句麗被滅,他心里沒有多大的高興和興奮之情,甚至可以說很平靜。或者說,理所應當。

  唐軍這些年南征北戰,到處滅國,實力之強,足以做到須臾之內消滅高句麗,別說還有火炮這個大殺器存在。當前的世界,火炮拿出來攻城,那就是降維打擊。

  高句麗憑什么堅守?

  還不是憑借地形和堅固的城池,但是唐軍有火炮,上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火力覆蓋,轟炸的你不得安生,炸的你軍心潰散,你拿什么守城?

  不守城,只能選擇出城硬拼和逃竄。

  和唐軍拼硬實力?

  你有那個實力么!

  唐騎連突厥等草原部族兵馬都能摁在地上暴打,一身板甲堪稱開了無雙,不是殺敵就是在殺敵的路上,高句麗拿頭打啊。

  毫無優勢的高句麗兵馬,在唐軍面前就是待宰羔羊。

  政事堂。

  「臣等為陛下賀,為大唐賀。」六相紛紛恭喜皇帝又一個番邦。

  摁,現在大臣們也很平靜。沒辦法,自從突厥被皇帝咬牙弄死之后,大唐對外戰事一直都是贏,而且贏了還賺錢。這次攻打高句麗,糧草兵械充足無比,除了動用沿途各州民夫幫忙搬運糧食,幾乎沒怎么擾民。

  何況,現在大唐子民殷切希望皇帝陛下對外擴張。因為這些年把草原人不當人帶來的好處已經漸漸發酵,以往較為沉重的勞役,因為有草原奴隸的替代,百姓們身上的擔子不知道減輕多少。朝廷每年從草原掠奪的牛羊,分配下去,不知道惠澤了多少無耕牛家庭。

  至于那些奴隸會不會鬧事?

  呵呵,看看水泥路下面掩埋的骨頭吧,那就是不服從的下場。

  血腥嗎?

  很血腥,可如果不是這么血腥的壓榨奴役,唐朝憑什么在短短幾年內快速強大,憑什么攻城滅國。

  掠奪帶來的好處,化作工業的養分,正在反哺大唐。

  大唐人口在暴增,朝廷稅賦一年比一年收的多,帝國疆域迅速擴張,甚至是百姓,這些年也漸漸富裕起來,不少地方都做到能吃得飽穿得暖。

  這就是盛世。

  盛世之下的黑暗,能有幾個知道?

  如同晝夜不息冒著黑煙的渭河工坊,朝廷官員只知道那里每過一段時間拿出來增產的農業用具很實用,拿出來的水泥很堅硬,甚至是拿出來的產品很好用。

  其他的,誰知道呢。

  這些年,那些奴隸當然沒少反抗,可是有什么用呢,他們手無寸鐵,反抗就是死。不反抗,老老實實修路,通河渠,開墾荒地,還有機會茍延殘喘的活著。

  經過初期的狂暴壓榨,現在朝廷對待奴隸的方法緩和許多,開始用一批忠狗型奴隸,壓榨另一批奴隸。

  比如,用已經馴化的草原奴隸,壓榨吐谷渾奴隸。人為的在這些奴隸種族上做文章,讓他們內斗至死。

  又比如,讓薛延陀奴隸和回鶻奴隸斗,讓契丹奴隸和奚族奴隸監督。為防止他們勾結,每過一段時間,這些忠狗型奴隸都要意外的慘死幾個。

  非常駭人聽聞,簡直就是將「和」字踐踏在腳底下。

  可誰知道呢!

  大唐子民只知道,他們現在很少服勞役了,就算是服勞役,那也是跟著軍隊監督奴隸工作。

  他們只知道,水泥路越鋪越長,商賈們的活動空前活躍,給長安帶去大量的商稅收入。

朝廷官員們,則出行越來越方便,效率變得更好了,連帶著御史也是經常在  各地走動,明察暗訪。

  變化已經漸漸顯現出來,大唐國力正在狂飆猛進。

  「哈哈哈。」李智云得意一笑,旋即讓幾位相國坐下,說道:「此番我軍接連破城,數月內滅國高句麗,實乃諸位愛卿忠于國事之功勞也,朕甚嘉之。」

  然后嘛,自然是商業互吹,接著是賞賜一些東西。

  隨后,杜如晦問道:「陛下,高句麗之土,要如何處置?」

  一般而言,都是設立都督府治理,不過這一次,李智云要因地制宜做一些改變。

  「高句麗不同草原,其國久立,現下雖然滅其國,但是并未滅其心,朕恐其民反復無常。故,設遼東道,置州縣,派遣官吏治之。此外,可命官吏移其婦孺,使之為唐民。」

  「陛下,那高句麗男子要如何處置?」薛收問。

  李智云淡淡道:「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必有過多顧慮。這些年草原人口漸漸減少,正好,用高句麗代替,暫給草原一兩年時間恢復一二,再行往事。」

  聞言,眾人頓時遵命。

  雖然說帝國奴隸還有很多可用,但現在也要規劃好,不能就抓著一只羊薅羊毛,不合理。

  李靖問道:「陛下,若在高句麗行草原之策,那么數十年后,其地必荒,豈不可惜?」

  照草原那么來,就是在滅種。

  不過不同的是,草原人是放牧,只要有人,就能趕著他們到處放牧,不怕浪費資源。而且草原那塊,只有少數地方適合耕種軍屯,其他地方都不好用。

  但高句麗不同,高句麗就是農耕為主,現在皇帝要奪走高句麗的婦女,使之成為唐人子民,又要把高句麗男子當奴隸使,長此以往下去,高句麗那塊必然會荒無人煙。

  這樣的話,打下高句麗就沒什么意義了。

  但李智云自有他的道理。

  其一,可以移民,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這些,必須要花費數十年時間去做。

  這其二么,自然是那塊地方更接近倭國,將來好方便派船過去占領啦。如果要這么做,那高句麗那一塊就是跳板,得好好經營才行。

  「移民吧。」李智云說:「每一年都可移之百戶人家,告訴他們,去了那邊,三年稅賦全免,行攤丁入畝之制,能耕種多少,看他們自己能力。」

  眼下大唐子民肯定不大愿意去那個鬼地方,只能把目標放低,每年移個百戶左右。

  「是。」

  幾位相國對皇帝的決定也不奇怪,皇帝早就在準備移民的事情,但阻礙很多,而且大多來自民間。

  經過隋末戰亂,朝廷手里的地還是有的,百姓們也覺得現在日子越來越好,誰還愿意去那些蠻荒之地。故而,朝廷要么強制罪犯去那些地方,要么就是抓著贅婿送過去。正常人家,大都是不愿意的。

  何況,此前移民的地方都是接近草原一帶,更是困難重重。在朝臣們眼里,真正意義上值得移民的地方,高句麗只能算是半個中的半個。

  不過,李智云倒是覺得,等將來那些商賈發現倭國的貿易之后,高句麗那塊地方就會漸漸興盛起來。畢竟,那地方很接近倭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