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第127章 圖窮匕首見

  荀子裝不下去了,再裝楊崢就要跑到別人家了。

  這突如其來的態度轉折,令眾人目瞪口呆,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前一刻還趾高氣揚的孟鶴堂,更是如遭雷擊,僵在那里。

  他們的判斷發生嚴重失誤,荀子說出那句話,只是想嚇唬楊崢,并非出于對這小家伙的輕視。早在一個月前,荀子就曾目睹楊崢的風采,極為青睞,又怎么會拒絕他?

  不是楊崢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以他的天賦和心性,絕對配站在圣人的肩膀上,去看那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場間死寂,眾人陷入震驚的情緒中,面容僵硬。

  楊崢對此并不意外,沒急著答復荀子,而是用一種極其平靜的眼神,看著蘆棚里的孟鶴堂,什么話也沒說,反諷意味卻無以復加。

  說我不配,說我白日做夢?你算什么東西!

  孟鶴堂被他這么盯著,臉色青紅不定,感覺像被他抽了一耳光,心底羞怒,但又沒法再嘴硬辯駁。

  剛才他嘲笑楊崢癡人說夢,妄圖攀附荀圣,大家都聽得真切,言猶在耳,而此刻,荀圣的態度也很明確,言語間充滿欣賞之意,兩者對比下,反倒是他活脫脫變成小丑。

  他咬牙切齒,眼里快噴出火來,想要回擊楊崢,又怕孤高,極不合群,也從不追名逐利,在潛心悟道的同時,只想把大道至理流傳開來,除此別無所求。

  為了一屆祭酒,便違背本意,收一個自己不看好的弟子,這絕非荀圣所為。他既然親自開口,就說明真的欣賞楊崢,而不是利用,他不屑于做出蠅營狗茍的小人行徑。

  楊崢聞言,沒把孟鶴堂的貶低放在心上,抬頭望向虛空,答道:“既然前輩垂青,愿收我為徒,那我理應進入儒家。”

  他雖然跟荀子只有一面之緣,還不熟悉對方的性格,但根據他對歷史上荀子的了解,此人志趣高潔,并不是奸詐險惡的小人,應該不會僅僅出于祭酒之爭,就勉強收下自己。

  換句話說,荀子配當他的老師。

  為防止夜長夢多,他承諾選擇儒家。

  他以為,雙方你情我愿,一拍即合,應該不會橫生枝節,不料,他的話剛說完,虛空中又響起另一道話音,正是道家的環淵老祖。

  “楊崢不能進儒家!”

  這句話強硬而堅決,毫不顧忌荀子的顏面,分明是要阻撓荀子收徒,不禁令眾人感到驚愕。

  道家不愿讓楊崢去儒家,成為自己的勁敵,這點在情理之中。問題在于,老祖怎么有這么大的底氣,敢口無遮攔,當眾壞荀圣的好事?

  環淵尊為宗師不假,卻連天下前十都進不去,而荀子乃六圣之一,排名高居第五,在道行上絕對能碾壓環淵。環淵如此氣勢凌人,針對到荀圣頭上,這是要找虐?

  他未免霸道過頭了。

  楊崢一怔,沒想到環淵會突然開口,阻止自己拜師。對方畢竟是一道領袖,他不好當眾挑釁,靜靜等著荀子替他作主。

  荀子隔空發音,意外地道:“真人何出此言?考生自由選擇流派,難道不是天經地義?”

  他雖然有些惱火,語氣還比較客氣。畢竟,儒道淵源極深,至圣孔子曾求教于道祖老子,而環淵又是老子的親傳弟子,從輩分上論,這老道算是他的師叔。

  環淵冷哼一聲,有齊王替他撐腰,底氣十足,哪還畏懼圣人的威嚴,生硬地道:“昨日大王傳詔給貧道,說是楊崢搭救太子,又揭發逆黨有功,如此棟梁之才,必須拜到貧道座下,親手調教他。”

  齊王支招,明明只是片刻前的事,卻被他說成是昨天。如此一來,且不談王權至高、王命難違,光是在時間上,也得講先來后到,齊王的意志早于荀圣,就該以他的詔書為準。

  便在此時,一名中年道士匆匆而來,雙手捧著卷軸,振聲嘯道:“王命到!”

  他來得真及時。

  眾人紛紛行禮,聆聽道士宣讀詔書。

  詔書的內容很簡單,正如環淵所說,齊王對楊崢大加贊賞,認為他有功于社稷,理應得到精心栽培,日后繼續為大齊效力。而環淵老祖道行高深,又是老子門徒,由他傳道最合適不過。

  道士讀完后,將詔書交給楊崢,情知沒資格插手大人物之間的博弈,迅速離去。

  這封詔書的出現,證實了環淵的說法,就像是一堵巨墻,試圖將楊崢擋在圣人的門庭之外。

  楊崢攥著詔書,蹙眉不語,心思疾速運轉。齊王的用意,他如何看不出,分明是拿王權來壓圣人,強行扶持道家,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是在針對他,而是荀子。

  齊王建立學宮的初衷,表面看是利用這個平臺招賢納士,廣集百家強者,實際則是引導修行風潮,擺脫姜氏作為炎帝后裔的影響力,達到控制齊國修行者的意圖。

  因此,王族必然扶持道家軒轅派。

  齊王之所以定下規矩,通過門徒比試的方法選祭酒,就是怕荀圣這樣的頂尖強者喧賓奪主,壓制住道家的勢頭。可惜事與愿違,荀圣不僅修為高深,在傳道育人方面同樣罕逢敵手。

  溫青和蕭白的崛起,幫荀圣連任兩屆祭酒,令道家顏面受損,空有官方主流學派的陣勢,卻當不上學宮百家之長。荀圣今年若再獲勝,那將是史無前例的連任三屆。

  眼看勢頭不妙,齊王終于坐不住了,不得不親自出面,阻撓本屆魁首楊崢拜荀子為師。這次拜師,不止是私人之間的恩怨,更關系到齊國修行界的輿論風向,意義太重大。

  王命一出,楊崢如果一意孤行,非拜荀子不可,那么,他對抗的就不再是環淵和道家,而是巍巍王權。

  他可以放棄在齊國起家的念頭,卷鋪蓋走人,早點去趙國確定身世,但問題是,惹怒齊王,他還逃得掉么?田甜和即墨田家,也能輕易逃得掉么?

  茲事體大,絕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

  楊崢想到這些,心說,反正齊王的矛頭不是直指我,我沒必要立即表態,還是先看看荀子怎么說吧。

  好歹是一家圣人,睥睨天地,在眾目睽睽之下,總不會這么容易就被齊王打壓下去。

  這時候,荀子的話音響起,悠悠說道:“老祖剛才說,大王的詔書是昨天發出來的,為何現在才送到楊崢手上?凡事有先后,是我開口收徒在先,在場眾人均是見證。”

  眾人面面相覷,不敢作聲。

  一邊是齊王,一邊是荀圣,都不是他們能得罪的。無論哪方一怒,都可能會造成伏尸千里的后果,難逃家破人亡,誰還敢表態?

  “公道自在人心,憑一紙詔書,還決定不了什么。大王賢明仁義,知道具體情形后,必會理解我的做法。更何況,這小家伙才是今天的主角,我們得尊重他自己的意愿。”

  荀子語速平緩,不急不慢,聽不出什么情緒,意思卻很明確,并不打算退讓。就算是一國君王,也得講道理,不能在大庭廣眾下,強詞奪理,從他手上硬搶徒弟。

  王命又如何?這些霸道手段,用在普通百姓身上,還能行得通,但拿來對付修霸王氣的荀子,并沒有什么卵用。

  荀子最不怕的,就是霸道。

  而且,他當日提前見過楊崢,已弄清這小子的真實心意,便占據了人和,根本不怯于跟齊王理論。

  環淵意識到事情不簡單,隔空答道:“我是收徒的一方,大王理應先征得我同意,昨天把詔書給我。我本以為,楊崢足夠精明,明白最正確的選擇是什么,無需大王的詔書,也會主動入我道門。”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前來傳詔的是名道士,而非王宮內侍,看起來煞有介事,仿佛詔書真的早就在環淵手中一般。

  “既然這小子不識時務,我只好請出詔書,不敢辜負大王的一番苦心。楊崢,詔書說得很清楚,不需要我重復,你也聽得懂,這是你最大、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機緣。”

  言外之意是,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如果楊崢膽敢抗命不遵,那么,他的人生之路也就走到頭了。

  楊崢不由苦笑,得,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對方,又把這道難題拋了回來。要么違背自己的心意,要么抗命不遵,無論怎么選,都得不出理想的結果。

  這道題似乎無解。

  他沉吟良久,抬頭說道:“無論我怎么選,注定要違背另一方的意志。我想確定一下,你們真的由我自己做主?”

  虛空靜寂,荀子和環淵都陷入沉默。

  這個問題沒法回答,雙方都擁有太強大的能量,勢均力敵,誰都沒法蠻橫霸道,壓過對方的勢頭,因而,讓他們的意志進行博弈,注定分不出勝負。

讓楊崢自己選擇,這是無奈之舉,同時,事情本來就該是這樣。166網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